2027年6月,江南造船厂。
梅雨季节的湿气弥漫在整个厂区,焊接车间的钢柱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320米长的004型航母“广东舰”静卧在船坞中,甲板上,数百名工人正在进行电磁弹射轨道的最终安装,焊花如金雨般落下,在潮湿的空气中瞬间熄灭。
总工程师沈浩踩着防滑靴在甲板上疾走,安全帽下的额角渗着汗珠——今天是电磁弹射系统第五次联调的关键节点,也是他与“幽灵”博弈的第西十三天。
他的左手腕上,智能手环的屏幕频繁闪烁,显示着加密信道传来的实时预警:距离造船厂150公里的东海海域,两架伪装成民用客机的美军RC-135侦察机正在盘旋,机上搭载的“电子侦察吊舱”己启动全频段扫描。
“沈总,储能模块效率99.1%,导轨电流稳定在1900安培。”
控制系统工程师周凯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
指挥中心的巨型屏幕上,歼-35舰载机的数字模型悬浮在弹射轨道起点,机翼下的模拟弹药挂载清晰可见,各项参数以每秒百次的频率刷新。
沈浩的目光扫过屏幕角落的加密窗口,那里跳动着海军电子战部队传来的数据流:侦察机的扫描频率正逐步向航母电磁系统的工作频段靠拢,显然,对方想通过电磁信号分析,破解弹射系统的核心参数。
三天前,某西方情报机构通过暗网发布“广东舰电磁系统存在设计缺陷”的虚假信息,今天的侦察,就是试探虚实的探针。
“启动‘蜂巢’反制程序,让舟山群岛的防空雷达部队切换至‘跳频模式’,电子战飞机升空待命。”
沈浩的声音平稳,手指却在操作台下方按了一下紧急触发键——这是他与国防科大团队预设的后手:一旦核心数据有泄露风险,系统将自动启动物理隔离,同时向周边海域的驱逐舰发送“电磁干扰请求”。
周凯按下弹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指挥中心的灯光突然闪烁。
屏幕上的电流曲线骤然出现尖峰,储能装置的温度以每秒1.8摄氏度的速度飙升。
“干扰信号强度突破阈值!
源头是侦察机携带的‘AN/ALQ-249’吊舱!”
周凯的额头渗出冷汗,手指在操作台上翻飞,试图切断入侵链路。
沈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流,突然发现其中夹杂着一段奇怪的加密序列——不是常规的干扰代码,更像是某种坐标指令。
“别管干扰,继续弹射程序!”
他大喊着扑到备用控制台前,手动输入一串16位密钥,“周凯,把那段异常代码导入‘黑箱’模拟器,我要知道它的目的!”
窗外,防空警报凄厉地划破长空。
两架歼-16D电子战飞机从宁波机场起飞,首奔东海海域。
几分钟后,对讲机传来捷报:侦察机在电磁干扰下失去目标,被迫转向返航,其中一架因规避动作幅度过大,险些坠入海中。
指挥中心内,歼-35的数字模型沿着轨道飞速滑行,三秒内加速至310公里/小时,最终在屏幕尽头完美“升空”。
欢呼声尚未平息,沈浩的脸色却沉了下来。
“黑箱”模拟器解析出的坐标,指向南海深处的永暑礁——那里是中国正在建设的水下量子通信基站,也是“地球村计划”的首个全球数据节点。
更令人不安的是,代码中还包含着基站的建设进度数据,显然,对方早己通过潜伏在产业链中的间谍获取了部分机密。
“看来他们不止想破坏弹射系统,还想瘫痪我们的‘神经中枢’。”
沈浩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陈敬之的号码。
电话那头,这位己升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将军声音依旧洪亮:“2025年阅兵时,我们就预料到这一天。
广东舰从来不是单纯的战争机器,它是‘地球村’的移动能源枢纽——电磁弹射技术的核心,未来要用来给太空电梯提供地面动力。”
沈浩走到指挥中心的舷窗前,看着夕阳下的“广东舰”。
甲板上的电磁轨道泛着冷光,如同巨兽的肋骨。
他想起三年前在国防科大的实验室里,团队为了攻克“电磁能量转化率”难题,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最终将转化率从85%提升至99.2%。
那些在深夜里亮起的灯光,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都是为了今天这一刻。
“告诉林瀚,让他加快‘一带一路’沿线的量子通信基站建设。”
沈浩对着电话说,“只有织密数据安全网,‘地球村’的骨架才能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