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书名:《全红婵回湛江迈合村》本书主角有陈若琳红作品情感生剧情紧出自作者“深蓝2008”之本书精彩章节:第一章潮声里的出江迈合1997 年 8 月 28 台风“维克多”在午夜登风像一条疯狗撕咬木雨像铁砂砸在铁皮屋全志强把怀孕的妻子林婵背到自家那艘编号“粤湛 033”的木船上——屋里已经进船是最后的堡浪头一浪高过一船身吱油灯只剩豆大一点的“阿我怕……”林婵捂着肚指甲抠进丈夫的 “怕啥?海是咱的亲亲戚再也不会要咱”全志强用粗粝的掌心抹...
主角:陈若琳,红婵 更新:2025-08-29 14:51:0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潮声里的出生 湛江迈合村,1997 年 8 月 28 日,台风“维克多”在午夜登陆。风像一条疯狗撕咬木门,雨像铁砂砸在铁皮屋顶。全志强把怀孕的妻子林婵背到自家那艘编号“粤湛 033”的木船上——屋里已经进水,船是最后的堡垒。浪头一浪高过一浪,船身吱呀,油灯只剩豆大一点的火。“阿强,我怕……”林婵捂着肚子,指甲抠进丈夫的背。 “怕啥?海是咱的亲戚,亲戚再凶,也不会要咱命。”全志强用粗粝的掌心抹去她脸上的雨水,“你只管把孩子生下来,剩下的交给浪。”船舱低矮,潮水的腥味混着柴油味。林婵疼得弓成虾米,汗水与雨水一起滴进木板缝里。她咬着一块破毛巾,声音闷在布纹里:“阿强……要是……要是娃出来不会哭,你就把她扔回海里……”“放屁!”全志强突然吼出声,声音被雷声吞掉一半,“你是我老婆,她是我闺女,海要收人,先收我!”一道闪电劈下,照亮他通红的眼。林婵松开毛巾,竟笑了:“那……那就让海听见她哭。”风更大了,桅杆上的破旗扑啦啦像要飞走。全志强跪在甲板上,双手合十:“妈祖娘娘,我全志强这辈子没求过人,今天求您——给我闺女一条活路,我往后天天给您烧高香。”林婵的尖叫被浪声切成碎片。她抓住丈夫的手腕,指甲几乎掐出血:“阿强,剪子!剪子!”全志强摸出随身的小折刀——那还是他结婚时给林婵削椰子用的,刀口锈迹斑斑。他拿打火机在雨里打了三次才点着火,把刀在火苗上烤了烤,又在海水里一蘸,算是“消毒”。“我剪了?” “剪!剪!”林婵咬着牙,声音像从骨头缝里迸出来。脐带剪断的瞬间,一声清亮的啼哭穿过风墙,盖过浪吼。全志强愣住,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淌。他脱下湿透的背心,把孩子裹进怀里,像捧着一块烧红的炭。“是闺女?”林婵虚弱地问。 “是闺女!”全志强把孩子递到她眼前,“你听,嗓子比海螺还亮。”林婵用指尖碰了碰婴儿的脸,那小脸皱得像没晒干的虾皮,却带着滚烫的温度。她忽然哭出声:“阿强,给她起个名儿吧。”全志强望向远处——浪头像山,山背后却露出一丝月亮。他想起妻子名字里的“婵”,想起浪花卷起的红色海藻,沙哑着嗓子说:“叫红婵。红色的红,婵娟的婵。海再凶,也遮不住月亮。”林婵把嘴唇贴在孩子额头,轻轻说:“红婵,你听见了吗?这是海的声音,也是娘的声音。以后你每走一步,都要像今晚一样——先哭,再活。”风渐渐小了,浪头像打累的狗,伏在船舷喘气。全志强把船灯捻亮,灯光在雨里晕出一团暖黄。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渔线,把剪下的脐带缠了三圈,打了个水手结。“你干啥?”林婵问。 “让海记住。”全志强推开舱门,把脐带系在船舷的缆桩上,另一端垂进海里,“闺女是从海里抢回来的,咱得给海留个信物。等她长大,浪一看见这根线,就知道是自己人。”林婵笑了,笑到一半又皱眉:“阿强,我肚子还在疼……” “还有?”全志强慌了,“不会还有一个吧?” “不是……”林婵握住他的手,声音低到只有两人能听见,“我是怕,怕咱闺女以后也要吃咱吃过的苦。”全志强把孩子重新抱紧,像抱着最后的盐粒。他望着远处渐亮的东方,一字一顿:“苦是咸的,可咸里也能养人。盐滩上长不出牡丹,可能长出咱闺女。”天边露出第一道鱼肚白,台风眼已过,海平线像被熨过,忽然平整。全志强把耳朵贴在孩子胸口,听见小小的、咚咚的心跳,像远处传来的鼓点。他轻声哼起渔家谣:“浪打浪,月照霜, 赤脚囡仔不怕凉。 一跳二跳三跳高, 跳到龙门做凤凰。”林婵闭上眼睛,泪珠挂在睫毛上,像两粒未落的盐。她呢喃:“阿强,你听——” “听啥?” “海,在给咱闺女鼓掌呢。”船身轻轻摇晃,像母亲的怀抱。远处,台风的余韵还在低吼,却掩不住那一声声越来越清晰的啼哭——那是全红婵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宣言,也是大海在回应: “我听见你了,孩子。”第二章
赤脚跑过盐田迈合村的夏天像一口烧红的铁锅,盐田一块块整整齐齐排在锅中央,太阳一照,白得晃眼,像撒了一把碎玻璃。全红婵三岁就会在这片碎玻璃上奔跑。她没鞋,脚底板被盐粒硌得通红,却从不喊疼。跑急了,盐粉飞起来,像给她套了一双会发光的袜子。“红婵——回家喽!”母亲林婵扶着门框,声音被海风撕得七零八落。小女孩像只被浪花冲上岸的小沙鸥,猛地刹住,回头,笑得牙尖嘴利:“娘,再跑一圈,就一圈!”“你再跑,脚底要着火啦!”林婵抬起手,却舍不得真打,只在空中虚虚地挥了一下。全红婵已经跑远。她跑过盐田间窄窄的田埂,跑过晒得发白的贝壳堆,跑过父亲全志强刚补好的虾笼。风把她的头发吹成一把乱草,汗珠顺着脖子流进衣领,留下一道道盐痕。父亲直起腰,手里还拎着滴水的网,冲她喊:“丫头,慢些!摔进盐窝里,我可没空捞你!”“我不怕摔!”她回头,声音脆生生的,“摔了,我就学海鸥打个滚!”全志强咧嘴笑,眼角的皱纹像被渔网勒出的纹路。他低头继续补网,嘴里却哼起小调——那是他昨晚在船上刚编的,调子轻快,像晒干的虾米在锅里蹦跶。傍晚,太阳掉进海里,天边烧出一层橘红的火。红婵跑累了,四仰八叉躺在盐田边,胸口一起一伏,像搁浅的小鱼。林婵端着一碗番薯糖水,蹲在她身旁,拿筷子敲敲碗沿:“张嘴,小祖宗。”红婵眯着眼,撒娇:“娘,你喂我。”“脚都跑得冒烟了,嘴倒更刁。”林婵笑骂,却还是舀了一勺,吹了又吹,才送到女儿嘴边。糖水甜得发腻,红婵却喝得咕咚咕咚,像要把整个夏天的热都冲下去。喝完,她把碗底朝天,伸出舌头舔了一圈,才满意地打了个嗝。林婵用袖口给她擦嘴:“明天别跑了,娘给你缝双布鞋。”“不要鞋!”红婵一下子坐直,眼睛亮得像两颗刚捞上来的黑珍珠,“鞋会绊住我。我要跑得比风快,比浪快,这样——”她忽然压低声音,像说一个天大的秘密:“这样我就能飞。”林婵愣住,指尖停在女儿汗湿的鬓角。她看见孩子脚底板上新硌出的血泡,心疼得抽了口气,却又被那两个字震得心里发烫。“傻囡,人哪能飞。”“能的!”红婵抬手指向远处,“阿爸说,海那边有高楼,有船,有大鸟。等我飞过去,就带娘看病,带阿爸换新网,带弟弟上学堂。”她的声音脆生生的,却像一根细线,把林婵的心一圈圈缠紧。夜里,月光把盐田照成一片碎银。全志强收好最后一只虾笼,回头看见女儿小小的身影又蹲在盐堆上。“还不睡?”他走过去,蹲在她旁边。红婵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竿,在地上画波浪线:“阿爸,你看,这是跳板。”“跳板?”“嗯,我站上去,咚——跳下来,就能飞进水里,像海鸥那样,一点水花都没有。”全志强摸摸她的头,掌心粗粝,带着海风的咸:“那得跳多高?”“十米!”红婵张开双臂,脚尖踮起,像要拥抱月亮,“十米高台!电视里的姐姐就是这样跳的。”全志强没说话,只把女儿搂进怀里。他的下巴抵着她的发顶,闻到一股汗味混着盐味,像刚晒干的紫菜。“阿爸,”红婵在他怀里闷闷地开口,“等我学会飞,你就不用半夜出海了。我跳一次,就能挣好多钱,给娘买药,给弟弟买书包。”全志强的喉结滚了滚,像吞下一口海水。他把女儿抱得更紧,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好,阿爸等着。到时候,你飞,阿爸在下面给你掌灯。”红婵笑了,笑得眼睛弯弯的,像两枚小小的月牙。她挣脱父亲的怀抱,赤脚踩在月光里,又跑了起来。这一次,她没有回头。盐粒在她身后飞起,像无数细小的星星,为她铺了一条银色的路。远处,海浪一声一声拍岸,仿佛在为这个瘦小的身影鼓掌,又像在低声回应她刚才的誓言——跑吧,孩子。 终有一天,你会飞。第三章
第一个推手2007 年 10 月,台风季刚过,迈合村的天空被雨水刷洗得像一块崭新的蓝布。村小学的操场只有半截水泥,另一半是沙地,孩子们光着脚丫追着一个瘪了气的足球。那天,镇体校的面包车第一次开进村口。车门“哗啦”一声拉开,郭艺拎着一只鼓胀的蛇皮袋跳下来——里面是十几根棒棒糖、一卷软尺、一块旧秒表。他穿着一件褪色的国家队 T 恤,胸口还印着 1998 年亚运会的标志,像一面褪了色的旗。“谁是全红婵?”他站在操场中央,用普通话喊。孩子们齐刷刷回头,像一群受惊的麻雀。只有一个小女孩没停,她正蹲在废弃的跳台边,把一只掉进水里的塑料拖鞋往外勾。跳台是两米的水泥台,青苔斑驳,像一块被岁月啃噬的骨头。“全红婵!”郭艺又喊。小女孩终于抬起头,脸蛋晒得黝黑,眼睛却亮得吓人。她赤着脚,裤管卷到膝盖,露出细得像筷子的腿。“我在这儿!”她举起手,声音脆生生的,像刚敲开的椰子。郭艺走过去,蹲下,和她平视:“听说你能从这儿跳下去,再自己翻上来?”红婵眨眨眼,嘴角翘成一个调皮的弧度:“能啊,还能不带水花。”郭艺笑了,从蛇皮袋里掏出一根棒棒糖,撕开包装,递到她面前:“跳一个,这根糖就是你的。”红婵盯着棒棒糖,舌尖舔了舔嘴角,却没伸手。她回头望了望操场边的母亲——林婵扶着树干,脸色苍白,却努力冲她点头。“跳就跳!”红婵把竹竿一扔,噔噔噔跑到跳台边。郭艺举起秒表:“预备——”“等等!”红婵忽然喊。她蹲下,用掌心把水面的落叶拨开,像清理一张等待书写的纸。然后她站起来,深吸一口气,脚尖在台子边缘蹭了蹭,像小猫试温。“好了!”她纵身一跃。时间仿佛被拉长——郭艺看见她瘦小的身体在空中打开,像一把突然撑开的折扇;入水的一瞬,几乎没有声音,只有一圈细小的涟漪,像被风吻过的湖面。三秒后,她从三米外钻出水面,甩甩头发,像一只刚刚学会捕鱼的小水獭。郭艺愣了两秒,秒表还在走。他低头一看:2.83 秒。“叔叔,糖!”红婵游到岸边,仰起脸,水珠顺着睫毛往下滴。郭艺把糖塞进她手里,却蹲下来,握住她细细的脚踝:“再跳一次,我看看脚背绷得直不直。”红婵含着糖,含糊不清地说:“脚背?我弟弟的背才叫直,他背我回家都不弯腰。”郭艺被她逗笑,抬头问林婵:“她多大了?”“七岁零四个月。”“体重?”“不到四十斤。”郭艺从口袋里掏出软尺,量了量她的臂展——竟然比身高长出 6 厘米。他又让她立定跳远,红婵赤脚在沙地上踩出两个小坑,然后像弹簧一样蹦出去。1 米 92。郭艺的呼吸顿了一下。他想起自己当年在省队测过的数据:七岁半的男孩,平均立定跳远 1 米 5。他蹲下来,直视红婵的眼睛:“你想不想天天吃棒棒糖?”“想!”“那得离开家,去镇上练跳水,每天跳两百次,哭也得跳,怕也得跳。”红婵的睫毛抖了抖,回头望向母亲。林婵扶着树干,手指掐进树皮里,声音轻得像风:“囡囡,娘不能陪你一辈子,你得自己跳。”红婵低下头,脚尖在沙地上画圈。忽然,她抬头,把棒棒糖高高举起,像举起一把小小的火炬:“那我要跳得高高的,让娘以后不用晒盐,让阿爸不用半夜出海!”郭艺的喉头滚了滚。他从蛇皮袋最底层摸出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写着“选材记录 2007”。他翻到空白页,写下:“全红婵,7 岁 4 个月,臂展优,空中感极佳,水感罕见,动机明确:为家人跳出贫穷。”写完,他撕下那根棒棒糖的包装纸,把纸折成一只小船,放进红婵掌心:“从今天起,你跳的不是水,是这条船。你跳多远,它就能载你家人走多远。”红婵攥紧小船,抬头问:“叔叔,你叫什么名字?”“郭艺,艺术的艺。以后叫我郭教练。”“郭教练,”她踮起脚尖,小声说,“我跳完水,你能再给我一根草莓味的吗?我弟弟爱吃。”郭艺笑了,笑得眼眶发热。他摸摸她湿漉漉的脑袋:“草莓味、牛奶味、巧克力味,都给你留着。只要你敢跳,我就敢给。”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根无形的跳板,从迈合村的沙地,一直搭到很远很远的未来。当晚,郭艺在笔记本背面写了一句话: “今天,我在一个渔村捡到了一颗还没打磨的钻石。她的第一滴泪,是为家人而流;她的第一声笑,是为棒棒糖而开。愿我能配得上她的勇敢。”第四章
省队的冷板凳2009 年 3 月,省城广州刚下过一场回南天,墙壁淌着泪,铁门摸着像冰。省跳水馆里,空调嗡嗡作响,把湿冷的空气切成薄薄的刀片。七岁半的全红婵拖着一只掉色的塑料行李箱,箱轮坏了,只能半拖半抱。箱子比她还宽,像一口会走路的小棺材。郭艺把她交给省队女教练李岚,拍了拍她的脑袋:“好好练,草莓味等你。”李岚三十出头,短发,眼神像池水一样平静。她低头看体检表,眉梢轻轻一挑:“骨龄八岁,体重 19.2 公斤,身高 1 米 23——太轻了。”红婵攥紧衣角,怯怯地叫了一声:“教练好。”李岚“嗯”了一声,转身对助理说:“先放 B 组,打基础。207C 先别碰。”就这样,红婵被分到仓库改成的女生宿舍。十张上下铺,铁架生了红锈,上铺的木板弯成月牙。夜里,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她直缩脖子。第一晚,她躺在下铺,听见上铺的姐姐哭:“我想家……” 她没哭。她摸出郭艺给的棒棒糖纸船,压在枕头底下,像压着一张护身符。训练从早上六点开始。别人跑三千米,她跑一千五就脸色煞白;别人压肩,她瘦小的肩胛骨像两只要折断的蝶翅。李岚皱眉:“柔韧还行,力量太差,先练半年基本功。”于是,她每天的生活被切成三块:跑步、陆上板、弹网。跳台?那是 A 组的特权。她只能站在十米台下面,仰头看师姐们像燕子一样掠过,再悄无声息地钻进水里。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趁午休偷偷爬上十米台。台面的防滑垫晒得发烫,她蹲下来,指尖摸到一道裂缝,像一条小闪电。她站起来,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世界突然变得很小。她深吸一口气,刚想跳,背后一声暴喝:“下来!”李岚站在楼梯口,脸色比池水还冷:“谁让你上来的?”红婵的脚尖往后缩了缩,小声说:“我……我想试试。”“试?摔残了谁负责?”李岚抬手指向训练日志,“你的基础分还没达标,十米台是 A 组的事。回去做垫上起跳两百次。”那天夜里,红婵趴在床上,脚踝肿得像个馒头。宿舍熄灯后,她偷偷爬起来,借着走廊的应急灯,从行李箱里翻出一张皱巴巴的草稿纸——那是郭艺留给她的训练计划。她用断了一截的铅笔,在背面一笔一划地写:“我要跳给世界看。”写完,她把纸折成小小的一块,塞进体操馆最角落的一块垫子里。塞完,她跪坐在垫子上,双手合十,像拜妈祖一样轻声说:“垫子姐姐,替我保密。”日子像钟摆,一天天机械地摇晃。她的掌心磨出厚厚的茧,膝盖常年淤青。冬天,她排在最后一个洗澡,热水已经用光,冷水冲在背上,像无数根针。她咬着牙,数到十,再数到十,一直数到心跳没那么疼。2009 年 12 月,省队岁末测试。A 组的师姐们依次登场,207C、307C,水花压得漂亮。轮到 B 组,李岚只让红婵跳 3 米板 105C。她站在板上,灯光刺得她眯起眼,耳朵里却全是自己心跳。走板、起跳、翻腾、打开—— “啪!” 入水角度稍大,溅起半米高的水墙。看台上有人笑:“那就是从渔村捡来的小豆芽吧?”红婵钻出水面,耳朵嗡嗡,却第一眼去找李岚。李岚没看她,只在表格里写下一个鲜红的 6.5。那天晚上,她躲进器材室,抱着膝盖缩在跳板后面。灯没开,月光从高窗漏进来,把她的影子钉在墙上,像一只折翅的鸟。她掏出那块折得发毛的草稿纸,借着月光又添了一行: “6.5 分,不是终点,是起点。”突然,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她吓得把纸团塞进嘴里,差点噎住。是值夜的保洁阿姨。阿姨提着拖把,看见她,叹了口气:“小不点,又躲这儿哭?”红婵摇头,把纸团从嘴里抠出来,小声却坚定:“没哭,我在练字。”阿姨蹲下来,粗糙的手掌揉了揉她的发旋:“阿姨没文化,但认得‘起点’俩字。记住,省队的板凳再冷,也是木头,不是冰。木头能被人的屁股坐热。”说完,阿姨把兜里一块热乎乎的番薯塞进她手里:“吃完再写,字才有劲。”番薯很甜,甜得她眼眶发酸。她低头啃一口,在纸上补了第三行: “木头会热,我也会热。”第二天清晨五点,她第一个到馆。垫子还卷在角落,她把它摊开,对着空气一次次做 207C 的倒肩动作。没有水,她就在陆上摔;没有人保护,她就自己数拍子。摔得狠了,她对着垫子说:“对不起,又撞疼你了。”垫子上,那行铅笔字在汗水洇染下,像一条不肯熄灭的火线。半个月后,李岚巡馆,无意间看到这一幕:小女孩在陆上板一次次空翻,落地时膝盖磕得通红,却咬着嘴唇继续爬上去。李岚在登记表里默默把红婵的名字从 B 组挪到了 A 组观察名单,笔尖停顿了一秒,在旁边写了一个小小的“+”。那晚,红婵回到宿舍,发现床头多了一双新袜子,白底红边,袜口绣着一只小鲸鱼。她抱着袜子,把脸埋进去,闻到淡淡的洗衣粉味——和李岚身上一样。她没哭。她只是把袜子整整齐齐摆在枕边,像把未来的某一天,提前叠好。窗外,广州的夜雨悄悄落下,打在玻璃上,发出极轻的“嗒嗒”声,像有人在耳边说: “再等等,再坚持一下,天就亮了。”第五章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