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刘天仙:光影科技同行人

第2章

发表时间: 2025-10-16

网吧包间的门在身后轻合,外界的喧嚣被隔绝殆尽。李承曜靠在那张皮质磨损的座椅上,闭目深吸一口混杂着烟味与灰尘的空气。再度睁眼时,眸中纷乱的惊悸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清明。

回不去了。这个念头像块沉甸甸的巨石,终于落定在心底最深处。2004年的寒冬,哈工大大四土木工程系学生李承曜——这便是他此刻的人生坐标。前世那庸碌压抑的二十载光阴、远在非洲的妻女、年逾古稀的父母……皆已成镜花水月。沉溺于痛苦毫无裨益,他必须向前看。

首要之事便是规划。依循"历史"轨迹,下个月他便会与那家省级设计院签订三方协议,踏上那条熟悉却令人窒息的老路。大四下学期仅剩实习与毕业设计,同窗们多在为考研奋力冲刺,唯有他这般家境普通乃至贫寒的学生,才急于谋一份安稳生计。

"安稳?"李承曜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弧度。重活一世,若仍要复刻前世的轨迹,那简直是对这匪夷所思机遇的亵渎!

他开始冷静地剖析自身,宛如对待一项需精密测算的工程项目:

优势:

通晓未来二十载大势:这是最大的底牌!对国内未来二十年房地产的狂飙突进、互联网的崛起浪潮、智能手机的普及历程、影视娱乐的爆发态势,乃至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他皆有模糊却具方向性的认知。这近乎先知的优势,虽细节欠清,却足以指引风口所在。

985院校光环:哈工大的金字招牌,尤其在这大学生尚属"天之骄子"的年代,土木工程更是热门专业。即便按部就班发展,温饱无忧亦无悬念。

硬件条件出众:184cm的身高,常年运动铸就的精悍体型,浓眉大眼搭配坦荡豪爽的气质,加之东北人天生的能言善辩,极易获取他人信任,在社交及特定场合(如篮球场)均为加分项。

实用技能储备:前世在广东打拼十载,基本的粤语交流无碍,对岭南文化亦有涉猎。

劣势:

起步赤手空拳:家中为地道的农村家庭,绝无可能提供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一切只能凭自身白手起家。

思维存在桎梏:出身小乡村,前世虽跻身小领导行列,但骨子里的小农思维与眼界局限仍未根除,这是需竭力突破的巨大障碍。

情感牵绊深重:对前世家人的思念与愧疚构成沉重的心理负荷,还有那个名为"刘天仙"的执念,如何抉择是绕不开的命题。

分析完毕,目标清晰得如同雪地上的印辙:

掘取第一桶金:这是当务之急!必须尽快行动,且要快、狠、准。依托先知信息,寻觅能让他迅速完成原始积累的支点。记忆中那场即将到来的局长被杀藏赃案,以及随后几年各地兴起的拆迁潮,都是不容错失的契机。

风口提前布局:房地产(拆迁只是第一步,后续开发为核心)、影视娱乐("白月光"刘茜茜所处领域)、互联网(游戏、应用开发)、零售连锁、手机制造、电动车……这些未来二十年呈爆发式增长的行业,必须提前落子!不贪多求全,但核心风口务必牢牢抓住。至于次贷危机,那将是检验他资本积累与胆识魄力的关键试金石。

"白月光"刘茜茜:这一世,不能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必须主动创造机会认识、接触。至于感情归属,是向前世家庭赎罪,还是拥抱新的人生可能?答案只能交给时间。

"重生者不是神,不可能算无遗策。"李承曜低声告诫自己,甩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全知全能"幻想,"关键在行动,在于抓住那几次足以改变命运的大机会!"

规划带来的亢奋感,被腹中强烈的饥饿感打断。他这才想起,自重生醒来至今,尚未进一粒米。推开包间门,一股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卷起地上的积雪。天色已近全黑,东北的冬夜总是来得格外早。

"呵,重生第一天,就混了个饥寒交迫。"李承曜裹紧羽绒服,自嘲地笑了笑,迈步融入寒冷的夜色。

回到学校的方便食堂,暖黄的灯光和饭菜的热气交织扑面而来。半份西红柿炒蛋、半份土豆茄子、四两大米饭,刷掉学生卡里两块六毛钱。饭菜的滋味虽普通,但热腾腾的食物下肚,既驱散了寒意,也带来了一种脚踏实地的安稳感。2004年的物价,真是便宜得让人心酸又怀念。

吃饱喝足,李承曜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回到宿舍。推开门,熟悉的气息混合着暖意涌来。

"嘿,哥几个都在呢?"他脸上挂起属于这个年纪李承曜的爽朗笑容,声音洪亮,"怎么没出去滑冰勾搭学妹?外面冰场可热闹了!"

老大张璞从书堆里抬起头,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无奈道:"老四,咱学校啥情况你心里没数?女生比实验室的稀有金属还难找。"

老二王辉躺在床上翻着杂志,接口道:"岂止是难找,质量也……一言难尽呐。"

老三张磊刚洗完脸,擦着水珠叹气:"偶尔有几个能入眼的,早被眼疾手快的叼走了,哪轮得到咱们哥几个。"

李承曜哈哈一笑,一***坐在自己床沿:"得,看来咱兄弟四个,还得继续在这‘和尚庙’里修炼半年真功夫了!"

宿舍里响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叹息:"哎……"

李承曜的目光扫过书桌上那台IBM笔记本电脑,心头微暖。这是当年爷爷亲***板,让父亲和五位叔叔凑钱买的,在那个手机都算奢侈品的年代,这台电脑是爷爷和整个家族对他"知识改变命运"的殷切期望,是他们能给予的全部支持。爷爷浑浊却充满期盼的眼神,仿佛就在眼前:"承曜,李家能不能再兴旺起来,就看你了……"

接下来李承曜刻意保持着低调,避免主动抛出任何超越时代认知的话题。晚上,室友们各自忙碌——张璞准备考研,王辉打游戏,张磊看小说。李承曜也打开电脑,却只是无意识地浏览着2004年的网页,感受着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原始脉搏,心中反复推演着那个刚刚成型的"掘金"计划。

11月19日是周五,下午就一节课,下课后李承曜匆匆回到宿舍,往双肩包里塞了几件换洗的内衣,套上厚实的羽绒服。他要回家。

坐上校车从二校区晃荡到一校区,再步行十分钟赶到北秀宾馆前的大巴站。熟悉的绿皮长途大巴散发着柴油味,载着他驶向松花江畔那个叫李家屯的小村庄。车窗外,是东北冬日辽阔而萧瑟的田野。

到家时,天色已近黄昏。推开自家那扇熟悉的木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围着灶台忙碌,父亲坐在炕沿抽着旱烟。

"承曜?咋这时候回来了?也不提前说声!"母亲惊喜地放下锅铲,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迎上来,语气带着嗔怪,"我好给你多整俩硬菜啊!"

父亲也抬起头,古铜色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平静却透着关切:"有事?"

李承曜心头一热,放下背包,露出轻松的笑容:"妈,别忙活了,有啥吃啥呗,自己家还整那些虚的干啥?爸,没啥事,就是想家了,回来看看。"

父亲的问话向来直接:"钱够花不?"

"够,不用给。"李承曜回答得干脆利落。

这就是他们父子间的交流方式,简短干练,没有多余的温情表达,却字字句句都落在实处。

从小在爷爷近乎严苛的旧式教导下长大,"父母问,问必答"的规矩早已刻进骨子里。爷爷总说,这是旧时大户人家的规矩,不能忘本。虽然李家早已不复当年地主荣光,但那份希望李承曜"重振家声"的执念,却通过这种日常的言行,无声地传递着。

母亲很快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是熟悉的家的味道。李承曜安静地吃着,听着父母絮叨村里的琐事。昏黄的灯光下,父亲沉默的身影,母亲温柔的目光,还有这老屋里沉淀的、无声的期盼,都像沉甸甸的沙袋,压在他的肩头,也沉淀在他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