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之明朝正德人间

第3章 算盘

发表时间: 2025-10-19
与算法跟随着那灰衣管家,李仁穿行在京师北城的街巷之中。

与南城的繁华喧嚣不同,北城多是些小官吏、普通军户的居所,街面略显冷清,但屋舍俨然,也自有一番秩序。

那管家一路无话,脚步却极快,显是对路径十分熟悉。

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两人在一处不算宽敞但门脸整洁的宅院前停下。

门楣上并无显赫匾额,只悬着一块木牌,上书“赵宅”二字。

这便是北城兵马司吏目赵大人的家了。

管家上前叩门,一名老苍头开了门,见到管家,显然认识,默默将二人让了进去。

宅院不大,绕过影壁便是正堂。

此刻,堂内气氛凝重。

一个穿着青色官袍、面容愁苦的中年微胖男子正背着手来回踱步,想必就是赵吏目。

旁边站着两个穿着公服的书吏,桌上、地上铺满了散乱的账册和卷宗,算盘珠子散落得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胡先生,你来了。”

赵吏目见到灰衣管家,像是看到了救星,连忙迎了上来,目光随即落到其身后的李仁身上,带着审视与怀疑,“这位便是……你提到的那位才子?”

李仁的年轻和一身落魄秀才的打扮,显然与赵吏目想象中的“能吏”相去甚远。

被称为“胡先生”的管家微微躬身,语气平淡:“赵大人,人我己带到。

这位李仁李秀才,于数算一道确有急智,或可解大人烦忧。

成与不成,一试便知。”

他的话滴水不漏,既未大包大揽,也点明了李仁的“急智”特长。

赵吏目将信将疑,但眼下确实无人可用,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他叹了口气,指着满地的账册道:“李秀才是吧?

实不相瞒,乃是去岁北城一批军户田亩置换与税粮核算的旧账。

当时经办的书吏病故,留下这堆烂摊子。

如今上官催逼甚急,要求三日内厘清上报,可这账目……唉,前后矛盾,数目混乱,我等核算了数日,越算越乱,竟凭空多出了五十石粮的亏空,若是报上去,本官这项上乌纱恐怕……”李仁没有说话,他走到桌边,随手拿起一本账册翻看。

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汉字数字和简单的收支记录,记账方式原始而混乱,不同项目的收支混杂在一起,期间还有涂改、添注的痕迹,确实如同一团乱麻。

那两个原本在核算的书吏,见来了个年轻的秀才,眼中都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他们浸淫此道多年尚且束手无策,一个毛头小子能有什么办法?

“赵大人,可否将这些账册、卷宗,按时间顺序,并区分项目,暂且归类?”

李仁放下账册,开口问道。

“这……自然可以,但即便归类,数目庞大,核算起来也……”赵吏目疑惑道。

“无妨,请大人安排人手尽快归类。

此外,请给我准备一些大的白纸,还有炭笔。”

李仁平静地吩咐道,语气自然而笃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让赵吏目下意识地点了头,立刻指挥书吏和下人动手。

胡先生站在堂屋角落,默默注视着李仁的一举一动,眼神深邃,不知在想什么。

很快,杂乱的材料被大致分成了几摞。

李仁要的白纸和炭笔也送来了。

这个时代没有铅笔,炭笔是画工常用的工具。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注视下,李仁没有去碰那被视为算账必备的算盘。

他拿起炭笔,在白纸的上端画了一条横线,然后在下方划分出几个纵列。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既是为了让赵吏目明白,也是为了震慑那两个心存轻视的书吏。

“大人,此乃‘表格’之法。

我们将每一笔收支,按其发生日期、事由项目、收入数量、支出数量、结存数量,分别填入这不同的格子之中。

所有数据,皆用‘***数字’记录。”

说着,他在纸的旁边空白处,写下了0到9十个***数字,并标注了对应的汉字。

“此为何物?

似是番邦数字?”

一个书吏忍不住问道。

“此乃***数字,书写简便,运算迅捷,远胜汉字数字。”

李仁淡淡道,“诸位请看,将散乱的数据规整入表,一目了然。

然后,我们不再用算盘逐笔加减。”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对当时人而言堪称石破天惊的概念:“我们采用‘复式记账法’之原理,确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每一笔交易,必同时影响至少两个项目,如此环环相扣,最终所有项目必须达到平衡。

若不平衡,则必是账目有误或遗漏之处。”

他说的概念,赵吏目和书吏听得半懂不懂,但“所有项目必须平衡”这句话,他们听明白了。

这等于给混乱的账目加上了一道坚固的枷锁!

李仁不再多言,开始动手。

他先快速浏览归类后的卷宗,了解大致背景和项目,然后便俯身于白纸之上,炭笔飞舞。

他没有计算最终的庞大总数,而是先从某个清晰的时间节点切入,建立初始数据,然后依据账册记录,一笔一笔地将数据填入他设计的表格中。

每当填入一笔,他口中便低声念诵着旁人听不懂的简单加减心算。

他的速度极快,炭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连绵不绝。

那些在书吏眼中如同天书般混乱的数字,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秩序,乖乖地各归其位。

赵吏目和两个书吏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目瞪口呆。

他们从未见过有人如此算账!

不用算盘,不用念叨口诀,只是写写画画,那速度却比他们拨弄算盘快了何止数倍!

尤其是李仁那专注而自信的神态,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堂屋内只剩下炭笔书写和李仁偶尔确认项目名称的低语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日头西斜。

终于,李仁停下了笔,将最后几个数字填入“结存”栏。

他首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酸麻的手腕,脸上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赵大人,账目己清。”

李仁将那张写满数据和表格的大纸呈上,“并非亏空五十石粮,而是之前核算时,将一批用于抵扣旧欠的三十五石粮,错误地计入了两次支出,同时又漏计了城西王大户捐赠的十五石糙米用于补贴军户。

这一来一去,正好是五十石之数。

账实相符,并无亏空。”

赵吏目几乎是扑过来,抢过那张纸。

他虽然看不太懂那些奇怪的符号和表格,但李仁清晰的解释和那最终平衡的结存数字,让他如同听到了仙乐!

他拿着那张纸,双手微微颤抖,对照着原本的卷宗和几个关键节点一核对,果然丝毫不差!

困扰他数日、几乎逼得他要去跳河的难题,竟在这不到两个时辰内,被一个年轻秀才用几张纸、一支炭笔,轻松化解!

“神了!

真是神了!”

赵吏目激动得满脸通红,抓住李仁的手,“李秀才,你真是……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不,比再生父母还亲!”

旁边的两个书吏也是满面羞惭,看向李仁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李仁展现出的,是完全超越他们认知的算学境界。

角落里的胡先生,眼中也闪过一丝极淡的惊异,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

赵吏目激动过后,立刻吩咐下人:“快,备宴!

本官要好好款待李秀才!

还有,把答应李秀才的酬劳拿来!”

片刻后,一个沉甸甸的布袋被送到李仁手中,里面是五两雪花白银,远比之前承诺的要多。

李仁没有推辞,坦然收下。

这是他应得的,也是他未来安身立命的启动资金。

酒宴上,赵吏目热情非凡,不断敬酒,旁敲侧击地想打听李仁的师承来历。

李仁只推说是家传杂学,偶有涉猎,含糊应对。

宴毕,己是华灯初上。

胡先生起身告辞,对李仁道:“李秀才果然名不虚传。

今日之事,我家主人己知晓,甚为满意。

日后或还有借重之处,望秀才好自为之。”

说完,他拱了拱手,便转身消失在夜色中,依旧没有透露其主人身份。

李仁揣着五两银子,走在回土地庙的路上。

夜风微凉,吹在他因饮酒而有些发烫的脸上。

他摸了摸怀中沉甸甸的银两,心中稍定。

启动资金有了,名声也通过赵吏目这条线,算是打出去了一点。

但那个神秘的“胡先生”和他背后的“主人”,像一片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这份“赏识”,究竟是通往青云的阶梯,还是卷入未知漩涡的开始?

他抬头望向京师深处那一片灯火辉煌的区域,那里是皇城,是权力的中心。

“无论如何,第一步,总算是卖出去了。”

李仁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正德皇帝,大明王朝……我李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