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推书 > 其它小说 > 失业3次后,我靠“改变”活成赢家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失业3次我靠“改变”活成赢家大神“了然妙音”将张总李明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由知名作家“了然妙音”创《失业3次我靠“改变”活成赢家》的主要角色为李明,张属于男生生活,婚恋,职场,家庭,养崽文小情节紧张刺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399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21 12:10:57。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失业3次我靠“改变”活成赢家
主角:张总,李明 更新:2025-10-21 14:47:23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01 困局下午五点半,写字楼里的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键盘声稀稀拉拉的,
只剩空调还在嗡嗡吹着冷风。李明盯着电脑屏幕,
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人事刚发的裁员名单里,他的名字排在第五个,
黑色的宋体字像根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跳。这是三年里第三次了。
上一家公司说“业务调整”,再上一家说“成本优化”,这次更直接,连理由都没写全。
他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嗒、嗒、嗒”,节奏越来越乱,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
闷得喘不上气。“为什么总是我?”他对着空荡荡的格子间喃喃自语,
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明明每次他都最早到、最晚走,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
客户没投诉过,同事也没红过脸,怎么裁员的事总落他头上?窗外的霓虹灯亮了,
橘黄色的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他桌上那盆快蔫了的多肉上。楼下的人都行色匆匆,
有的拿着奶茶,有的打着电话,没人知道十八楼这个角落里,有个男人正盯着裁员名单发呆。
他慢慢收拾东西,鼠标、笔记本、还有妻子织的围巾,一件件放进包里,
动作慢得像在跟什么告别。“明哥,你等等。”旁边的小王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
还往四周看了看,像怕被别人听见。他从口袋里摸出张纸条,上面写着个地址和电话,
“我听说张总自己开了家设计公司,就在隔壁楼,正招人呢。虽说刚起步,肯定辛苦,
但好歹是个机会,总比在家待着强。”李明捏着纸条,指尖都泛白了。张总他知道,
以前公司的设计总监,出了名的苛刻——上次有个同事因为图纸差了两毫米,
被他当着全部门的面骂哭。可现在,他手里的纸条像根救命稻草,除了抓住,没别的选。
他苦笑了一下,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谢了,兄弟。”第二天上午,李明按着地址找过去。
那间办公室真小,也就二十来平,墙是新刷的白漆,还带着点味道,
墙上贴了几张绿色建筑的草图,边角都卷了。张总坐在一张旧办公桌后,面前堆着一摞文件,
看见他进来,头都没抬:“坐。我们做绿色建筑设计,刚起步,没钱没资源。
你能接受经常加班到半夜,工资只有你之前一半吗?”李明心里咯噔一下,一半工资?
家里房贷每个月要还八千,孩子还要交兴趣班的钱。可他看着张总那双没什么情绪的眼睛,
还是想点头——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可张总突然放下笔,盯着他问:“你先别忙答应。
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这三年,你总被裁员吗?”李明愣住了,嘴巴张了张,说不出话来。
他以前总觉得是运气差,是公司不行,可被张总这么一问,
心里突然慌了——难道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张总没等他回答,继续说:“我打听了一下,
每次公司有变动,你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倒霉的是我’,躲在一边抱怨,
从没想过‘我能做什么来改现状’。你总觉得环境对不住你,可环境不会主动迁就任何人。
”这话像把锤子,砸在李明心上。他坐在那里,手指绞着衣角,哑口无言。原来这么久以来,
他一直都在等别人改变,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先动一步。
02 转念李明还是去张总的公司上班了。第一天他就知道,小王说的“辛苦”,
还是说得太轻了。公司加上张总,一共才五个人。他要做的活儿杂得很:白天画设计图,
下午要跑工地勘查,晚上还得跟客户打电话沟通需求。有次为了赶一个标书,
他在公司熬了个通宵,天亮时抬头一看,窗外的天泛着鱼肚白,桌上的咖啡凉透了,
胃里空荡荡的,泛着酸水。最让他难受的不是累,是客户的刁难。有次一个客户,
明明之前已经确认过设计方案,等他把最终图纸送过去,对方却突然变了卦。
那天还下着暴雨,李明撑着伞,裤脚全湿了,鞋子里灌着水,一步一滑地走到客户公司。
他把图纸递过去,喘着气说:“王总,这是您要的最终版,您看看。
”谁知道那客户扫了一眼,随手就把图纸扔在桌上,纸页散了一地,
有几张还沾了桌上的茶水。“就这水平?”客户撇着嘴,语气里全是不屑,
“我看你根本没用心做,这设计跟我想要的差远了!”李明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拳头攥得紧紧的,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他想怼回去——方案是你之前确认的,现在说差远了,
早干嘛去了?可话到嘴边,他突然想起张总那天说的话:“别先抱怨环境,
想想自己能改变什么。”他深吸一口气,慢慢松开拳头,蹲下去一张一张捡图纸。
纸上的茶水洇开了线条,他用纸巾小心擦着,抬头时声音已经平静了:“王总,您别生气。
可能是我之前没跟您沟通到位,您说说,您具体对哪里不满意?我们现在就能改,
您在这儿看着,改到您满意为止。”客户愣了一下,大概没料到他不生气,反而这么平静。
他盯着李明看了几秒,语气缓和了点,指着图纸说:“你看这儿,这个窗户的位置,
挡住了后面的树,不好看。还有这儿,颜色太暗了……”那天李明在客户公司待了三个小时,
现场改了图纸。离开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天边出了道彩虹。他走在路边,
心里突然觉得松快——原来不用抱怨,问题也能解决。慢慢的,三个月过去了。李明发现,
只要他不盯着“困难”看,专注于“解决问题”,事情反而顺了很多。以前总觉得客户刁难,
现在他会提前跟客户多沟通几次,把需求问透;以前觉得加班累,现在他会合理安排时间,
效率高了不少。那些一开始对他态度不好的客户,
后来反而成了长期合作的伙伴——有个客户还跟张总夸他:“你们公司那个李明,做事踏实,
有耐心,跟他合作舒服。”有天晚上加班,张总路过他的工位,看了眼他画的图,
说:“你比刚来时沉稳多了,不像以前那样,一遇到事就皱着眉。”李明停下手里的鼠标,
想了想,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是环境不好,后来才明白,要改环境,得先从自己开始。
我不抱怨了,反而觉得事儿没那么难了。”张总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想通这个,
比什么都强。”03 考验入职半年后,公司接到了个大项目——老城区改造。
张总在会上把项目资料往桌上一放,说:“这项目要是做好了,
咱们公司就能在业内站稳脚跟。但难度不小,要保留老城区的历史风貌,还得融入现代功能,
预算还有限。”话刚说完,底下就炸开了锅。“这活儿也太难了吧?
”坐在旁边的小张皱着眉,“又要保风貌,又要加功能,预算还少,做起来费劲不说,
赚不了几个钱。”另一个同事也跟着点头:“是啊,万一做砸了,还影响公司名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是抱怨的话。李明看着桌上的老城区照片——青石板路,白墙黑瓦,
还有巷口那棵老槐树,突然想起了祖母家的老院子。小时候他总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玩,
祖母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给她讲故事,桂花落在他的头发上,香香的。
他不想让这么好的老城区被随便推倒,也不想让那些回忆消失。“张总,这个项目我来做吧。
”李明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都听见。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看着他,
连张总都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好,那这个项目就交给你,团队你随便挑。
”可真正开始做,李明才知道有多难。首先是居民意见不统一——老一辈的想保留原样,
觉得改了就没那味儿了;年轻人又觉得老房子不方便,想要装电梯、通网线。有次他去走访,
一个老奶奶堵在门口,不让他进:“你们这些人,就是想拆我们的房子!
我在这儿住了一辈子,哪儿也不去!”李明没走,就在门口跟老奶奶聊,
聊她小时候在巷子里玩的事,聊老槐树的故事,还帮老奶奶拎了桶水。老奶奶慢慢软了心,
让他进了屋,还跟他说:“其实我不是不让改,就是怕改完了,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
”除了居民,团队内部也有分歧。
负责结构设计的老周跟他吵了一架:“我看干脆推倒重建算了!保留什么风貌,
又费时间又费钱,这么搞下去,项目肯定要延期!”李明没跟他吵,
第二天带老周去了老城区。他们走在青石板路上,阳光从老槐树的叶子缝里漏下来,
落在地上像星星。李明指着路边的墙:“周哥,你看这墙,上面的砖都有几十年了,
以前的匠人砌墙,不用水泥都能砌得特别牢。要是推倒了,这些东西就没了。
”他又带老周去了巷口的小卖部,老板是个老爷子,笑着说:“我这店开了三十年,
以前街坊邻居都在这儿买东西,要是拆了,大家都不习惯。”老周看着那些老房子,
看着街坊邻居的笑脸,没说话。晚上回公司,他主动找李明:“明子,你说得对,
咱们再想想办法,总能找到兼顾的方案。”接下来的日子,李明几乎天天泡在老城区。
他在社区居委会借了个小房间,当成临时办公室,居民有意见,随时都能来找他。
他还组织了几场座谈会,让老一辈和年轻人坐在一起聊,
慢慢找到平衡点——比如老房子的外观不变,
但内部加装电梯、改进水电;巷子里保留青石板路,但旁边加一条排水沟,下雨天不积水。
团队也被他的热情感染了,没人再抱怨,都跟着他一起跑现场、改方案。
有次为了确认一个老建筑的结构,他们爬了三层楼的脚手架,下来的时候,
每个人身上都沾了灰,可没人喊累,还笑着说:“这下终于搞清楚了。
”最终方案交上去的时候,李明心里还挺忐忑。可没想到,
政府、居民、团队三方都满意——政府觉得保留了历史风貌,居民觉得方便了生活,
团队也觉得做出了有意义的东西。庆功宴上,张总举着酒杯,
对着所有人说:“这个项目能成,最该谢的是李明。他没像别人那样,一上来就抱怨项目难,
而是先改变了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李明举着酒杯,
看着身边的同事,看着窗外的老城区夜景,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是他先迈出了改变的一步,才带动了身边的人。04 涟漪老城区项目做完后,
李明被提拔成了项目主管。他没骄傲,反而更小心了——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
是张总给了机会,是团队帮了忙,不能因为当了主管就飘了。他上任没多久,
就注意到了实习生小陈。小陈刚毕业,胆子特别小,每次交设计图都躲在后面,
说话声音也小。有次李明看她的图,发现有个尺寸错了,就叫她过来:“小陈,你过来一下,
咱们聊聊这张图。”小陈紧张得手都在抖,低着头说:“李主管,对不起,
我……我太粗心了。”李明赶紧摆手,笑着说:“别紧张,谁刚工作的时候没犯过错啊?
你看这儿,这个尺寸要是错了,现场施工就会出问题。但你这个设计想法特别好,
把绿色理念融进去了,很有创意。咱们把尺寸改过来,这就是一张好图。”他拉了把椅子,
让小陈坐在旁边,指着图纸一点点讲:“你看,这里要跟旁边的建筑对齐,
尺寸得算准……”小陈慢慢放松下来,还跟他提了个想法:“主管,
我觉得这里可以加个小花园,居民能休息,还能绿化环境。”李明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
咱们可以加进去试试。”从那以后,小陈越来越自信,不再躲躲闪闪,还经常主动提创意。
三个月后,她成了团队里的“创意担当”,每次开会都能说出几个好点子。
有次小陈跟李明说:“主管,要是当初你骂了我,我可能就不敢再提想法了。
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话。”李明笑着说:“是你自己有才华,我只是帮你把才华发挥出来了。
”除了小陈,公司里的老员工老王也让李明费了点心思。老王在设计行业干了二十年,
手艺好,尤其是传统手绘,画得特别棒。
但他对新技术特别抵触——公司引进了新的设计软件,老王宁愿熬夜手绘,也不用软件。
李明没强迫他用软件,反而安排他负责项目里的传统工艺部分。
有次一个项目需要画手绘效果图,老王画得特别好,客户看了都夸:“这画得比照片还好看!
”李明趁机跟老王说:“王哥,你手绘这么厉害,要是再学了软件,
就能把手绘和软件结合起来,效果肯定更好。我报了个软件培训班,晚上一起去听听?
就当陪我,我一个人去没意思。”老王不好意思拒绝,就跟着去了。一开始他还觉得难,
可老师讲得通俗,李明也经常帮他练习。有天晚上,老王突然给李明发了张图:“主管,
你看,我用软件画的!”李明点开一看,是张老建筑的效果图,画得特别好。第二天上班,
老王激动得像个孩子,拉着李明看他的电脑:“你看,我自己画的!
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学会新东西!”慢慢的,团队氛围变了。以前大家都是各干各的,
现在遇到问题会一起商量;以前有人犯了错,大家会抱怨,现在会帮忙改正。有天下班,
小陈突然拉住李明:“李主管,你知道吗?我以前觉得工作特别难,总怕自己做不好。
但跟你一起工作后,我发现只要愿意学、愿意改,就没什么难的。原来改变自己,
真的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李明微笑着说:“你说得对,但不是我改变了你,
是你自己选择了改变。只要你想变,就能变。”05 回归就在李明的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
老家的一个电话打乱了他的节奏。那天晚上,他刚加完班,手机突然响了,
是老家邻居张阿姨打来的,声音很着急:“明明,你快回来吧!你妈住院了,急性阑尾炎,
刚做完手术,身边没人照顾!”李明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赶紧跟张总请假,
买了最早的高铁票,连夜赶回了老家。到了医院,他推开门,看见母亲躺在病床上,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