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青溪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空气里带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湿润气息。
姜云溪换上了一身旧运动服,沿着村边的小路慢跑。
她的脚步轻快而有力,呼吸平稳。
她不是为了锻炼而跑,更像是一台移动的扫描仪,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数据。
她观察着路边的沟渠,水流或缓或急,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季节性干涸,哪些又能保证常年灌溉。
她留意着土壤的颜色和质地,泥泞的低洼处,或是贫瘠的砂石地。
偶尔停下脚步,她会捏起一把泥土,放在指尖细细摩挲,感受其中的湿度和颗粒感。
村子背靠青山,前方有河流蜿蜒,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眼前这些被荒废的田地、随意丢弃的杂物,无一不在诉说着资源的浪费。
她心里默默勾勒着一幅地图,将这些观察到的信息一一对应上去。
跑完步,姜云溪来到村口的小卖部。
这家店开在李大妈家旁边,店主是李大妈的远房侄媳,王婶。
小卖部里货物不多,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些日用品和零食。
姜云溪挑了块肥皂和一包盐,又拿了两包方便面。
“王婶,结账。”
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零钱递过去。
王婶接过钱,眼角的余光不着痕迹地扫过她身上洗得发白的T恤和脚上的布鞋,语气里带着几分探究:“云溪啊,你这回城里,没找到什么好活计啊?
我看你这身打扮,跟以前可真不一样了。”
姜云溪笑了笑,神情有些腼腆:“王婶,城里工作不好找,我这学历也不算高,能有个地方打工就不错了。
现在经济也不景气,能省则省嘛。”
“也是,听说城里现在好多厂子都倒闭了。”
王婶叹了口气,又压低声音道:“那你有没有认识什么城里的大老板,能给村里‘金果’找个好销路?
我们家那几亩果子,今年又被客商压价压得狠,再这样下去,大家都要把树砍了改种别的了。”
姜云溪装作不经意地问:“王婶,这金果到底是怎么个卖法啊?
我以前在城里,好像没怎么见过咱们村的果子。”
她语气带着几分外行人的好奇。
王婶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从种植的辛苦,到客商的刁难,再到村里人对传统种植方式的固守,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姜云溪看似认真倾听,实则在脑海中飞速分析着。
她发现,村民们对“金果”的认知,还停留在“种出来,卖掉”的原始阶段,对于深加工、品牌化、差异化竞争几乎一无所知。
这便是她计划中“信息差”的核心。
回到家,姜云溪拿出她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一张卫星地图。
她将早上观察到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以及王婶口中提及的几片管理不善、产量偏低的果林区域,一一在地图上做了标记。
这些,都是她初步锁定的潜在试验田。
夜色渐深,姜云溪走到院子里,确保西周无人。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对面传来一个沉稳的男声。
“张律师,我是姜云溪。
需要您尽快帮我收集一份关于乡村集体土地流转、荒地使用权以及农业项目备案审批的相关政策细则。
越详细越好,特别是关于外来资本进入乡镇农业领域的限制和优惠政策。
加急,明天早上我需要看到初稿。”
“好的,姜总,我立刻安排。”
电话那头,张律师语气恭敬,没有丝毫迟疑。
挂断电话,姜云溪看着满天的星斗,嘴角轻微上扬。
法务部的报告,将是她下一步行动的重要依据。
她知道,青溪村有很多被村民忽视的荒地,那些土地便宜,且没有复杂的产权纠纷,是她进行“金果”升级改造的最佳场所。
利用这些被遗忘的资源,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理念,她要让这些看似贫瘠的土地,真正长出金子。
青溪村的宁静,即将被打破。
而她,便是那个搅动风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