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禾香满人间

第2章 一汤一饭皆学问

发表时间: 2025-10-31
沈三石那一声粗粝的“不能卖”,像块石头砸进死水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沈李氏三角眼一瞪,刚要发作,旁边看热闹的村民却先议论开了。

“哎哟,看来槐仙娘娘是真显灵了,瞧这手艺,寻常人可不会!”

“就是,万一把娘娘得罪了,降罪到咱们全村可咋办?”

“老三家的也不容易,娃儿既然有这心,就让她试试呗。”

乡野之人,对神明之事宁可信其有。

沈李氏看着沈知微那沉静得不似往常的脸,又瞥见小孙子石头正宝贝似的捧着那个从没见过的草玩具,心里也犯了嘀咕。

她终究是怕“晦气”影响了宝贝孙子的运道,更怕真触怒了“槐仙”。

她重重哼了一声,剜了沈知微一眼:“哼!

就给你三天!

三天要是弄不出什么名堂,证明不了槐仙娘娘的眷顾,到时候别说五两,三钱银子你也得给我滚去王家!”

一场卖身危机,暂时化解。

沈知微跟着沉默的养父和不断咳嗽的养母,牵着仍摆弄着不倒翁的弟弟,回到了村尾那座低矮、破旧的三房土坯房。

家里比想象的更穷。

西壁空空,除了一个瘸腿的桌子和几个树墩做的凳子,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草药味。

赵氏一进屋就撑不住了,瘫坐在炕沿,咳得撕心裂肺,脸色泛着不正常的潮红。

沈三石沉默地去灶间烧水,背影佝偻。

沈知微心里叹了口气。

这就是她今后要立足的“家”。

她没有时间自怨自艾。

生存是第一要务。

第一步,是解决最基本的——健康与温饱。

她走到赵氏身边,轻轻为她拍背,目光却迅速扫过屋内角落和一些敞开的破旧橱柜。

她在辨认这个家里的“食材”——小半袋掺着糠皮的糙米,一小堆干瘪的杂豆,墙角瓦罐里有些粗盐,屋檐下挂着几串干瘪的不知名野菜,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真正的家徒西壁。

但作为精通食疗的美食博主,沈知微的眼睛是毒的。

她敏锐地注意到,赵氏咳声空洞,伴有轻微喘促,面色虚浮,这是久病体虚、肺脾两伤的征兆。

寻常草药或许无力,但食疗可以缓缓图之。

“娘,您躺好,别着急。”

沈知微声音温和,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

她转身走进灶间。

沈三石正沉默地往灶膛里塞柴火,铁锅里的水刚刚温热。

“爹,”沈知微轻声说,“我出去一趟,很快回来。”

沈三石抬起头,看了她一眼,眼神复杂,有愧疚,有茫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他张了张嘴,最终只吐出两个字:“……小心。”

沈知微点点头,拎起墙边一个破旧的小竹篮,走出了家门。

她没有走远,就在家附近的田埂、山坡上寻觅。

暮色西合,夏末的山野依然慷慨。

她凭借前世的知识,很快找到了目标:叶片肥厚的车前草,清热利尿;开着小白花的荠菜,健脾明目;还有几株野生的紫苏,散寒理气,对咳嗽尤为有益。

更重要的是,她在一条小溪边的湿润沙土里,发现了一小片野生的薄荷,清凉解毒,利咽化痰。

她小心翼翼地采摘了最鲜嫩的部分,又挖了几块常见的、药食同源的茅草根,这才快步回家。

灶间里,水己经烧开。

沈三石看着女儿篮子里那些再寻常不过的野草,嘴唇动了动,没说话,眼神里却透出失望。

这些东西,饥荒年月人才会吃,能顶什么用?

沈知微也不解释。

她将糙米淘洗(尽管大部分是糠皮),放入锅中熬煮。

然后开始处理那些“野草”:薄荷、车前草、荠菜洗净切碎,茅草根仔细清洗干净,拍扁。

待粥将熟未熟之时,她将薄荷叶、茅草根和撕碎的紫苏叶一同放入粥中,加入一点点粗盐,继续用小火慢慢熬煮。

很快,一股奇异的香气从锅盖边缘弥漫出来。

那不是单纯的米香,也不是苦涩的草药味,而是一种混合了薄荷清凉、紫苏辛香和米粥醇厚的独特气息。

这气息清新而温和,驱散了灶间原本的沉闷。

赵氏的咳嗽声似乎都缓了片刻。

沈石头吸着鼻子,从屋里跑出来,眼巴巴地望着锅里:“姐,好香啊……”沈知微摸摸他的头,柔声道:“再等一会儿,给娘吃了,石头也有份。”

粥熬好了,沈知微先盛出一碗稠的,端到赵氏炕前。

“娘,这是女儿按槐仙娘娘指点做的‘清风润肺粥’,您趁热喝点,顺顺气。”

赵氏看着碗里青翠与米白交织的粥,香气扑鼻,让她因久病而麻木的胃口竟有了一丝松动。

她迟疑地接过,在沈知微鼓励的目光下,小心地尝了一口。

预想中的苦涩没有出现,入口是米的微甘,接着是薄荷的清凉感滑过喉咙,紫苏的香气暖胃,将那咳嗽带来的燥痒抚平了不少。

一碗温热的粥下肚,她竟觉得胸口那团憋闷了许久的气,顺畅了许多。

“微儿……”赵氏看着女儿,眼圈微红,“这粥……娘喝着很舒服。”

沈石头也分到了一小碗,吃得头也不抬。

沈三石蹲在灶膛前,默默喝完了自己那碗。

他不懂什么药理,但他能看到,妻子蜡黄的脸上似乎有了一丝极淡的血色,咳嗽的频率也明显减少了。

他抬头,看着在灶间忙碌收拾的女儿那瘦弱的背影,眼神里的茫然,渐渐被一种坚实的什么东西取代了。

夜里,沈知微躺在硬邦邦的炕上,听着身旁赵氏变得平稳悠长的呼吸声,以及另一边沈三石沉重的鼾声,心中稍安。

她用一碗粥,初步证明了她的“价值”。

但光这样还不够。

三天时间,她必须拿出更实在的东西,堵住沈李氏和所有人的嘴。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知微就起来了。

她再次拎上篮子,这次的目标更明确——寻找更具经济价值的藤条,以及可以充饥或改善伙食的食材。

她走进村子后山,凭借着前世对植物材料的了解,找到了一种柔韧度极佳的青藤。

她砍下不少,又幸运地发现了几株野生的山梨树,上面挂满了青涩的小果子。

她摘了一些,并在树下湿润的腐叶中,发现了可食用的地皮菜和几簇鲜嫩的蘑菇。

满载而归。

整个上午,她都坐在家门口的树墩上,沉默而专注地处理那些青藤。

去皮、浸泡、晾晒到半干,然后她的手指再次翻飞起来。

这一次,她不再编玩具,而是编起了更实用、也更显手艺的东西:小巧玲珑的提篮,花纹精致的收纳筐,甚至还有一个巴掌大小、栩栩如生的蝈蝈笼。

沈三石下地前,看到女儿手下逐渐成型的精美器物,脚步顿了顿,没说什么,却把家里那把最锋利的柴刀默默放在了她的手边。

赵氏喝了第二顿“改良版”的药膳粥(沈知微加入了山梨丝,增加润肺之效),气色又好了一分,竟能勉强下炕,帮着看顾石头,让沈知微能专心做事。

下午,沈知微用采来的蘑菇、地皮菜和一点点糙米,熬了一锅鲜美的菌菇菜粥,又用剩下的藤条,给石头编了一个带盖的小盒子,可以让他装自己捡来的漂亮石子。

这个家,因为她的到来,虽然依旧贫穷,却仿佛有了一股看不见的、名为“希望”的暖流,开始悄然流淌。

傍晚,当沈知微将几个编织好的提篮、小筐和那个精巧的蝈蝈笼摆在院中的矮桌上时,晚霞正好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沈石头围着桌子打转,爱不释手。

赵氏倚着门框,看着这一幕,眼中含泪,却带着笑。

沈三石从地里回来,看着桌上那些完全不似凡品的精致物件,又看看气色好转的妻子和笑容变多的儿子,他走到沈知微面前,沉默良久,然后从怀里掏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野鸟蛋,塞到她手里。

“吃。”

他就说了这一个字。

沈知微握着那两颗微温的鸟蛋,看着养父那双布满老茧、因常年劳作而粗糙变形的大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她知道,她在这个家,终于扎下了一寸微小的根须。

而明天,就是第三天。

她需要带着这些“证据”,去面对沈李氏和整个家族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