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1986:赤色泡沫年代

第2章 过往历史

发表时间: 2025-11-07
林晓阳在银座的“国际友好书店”里,找到了一张最新版的世界地图。

他迫不及待地展开,目光首先锁定在熟悉的东亚区域。

“这…这也太夸张了…”他倒吸一口凉气,低声惊呼。

日本的领土范围,远远超出了他OTL的认知。

北海道以北,原本属于俄罗斯的南库页岛(日本称“北虾夷”),清晰地标注为日本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颜色与日本本土一致。

在北海道与堪察加半岛之间,一串岛屿——千岛群岛,包括OTL争议的北方西岛(择捉、国后、色丹、齿舞)——毫无悬念地是日本的一部分。

他的视线向南移动,心脏再次受到冲击。

在广袤的太平洋上,马里亚纳群岛(除了关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这些在OTL由美国托管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广大区域,此刻都赫然染上了日本人民共和国的颜色,被标注为“太平洋诸岛特别行政区”。

“密克罗尼西亚…成了日本的前沿?”

他喃喃自语。

这意味着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和战略纵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其影响力首接深入太平洋腹地。

他回想起系统提到的“太平洋战争?

不存在的”,此刻才有了实感。

在这个世界线,由于日本的内战和后续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可能根本没有发生偷袭珍珠港事件,美国也就没有首接参战的强烈动机。

这些太平洋岛屿,或许是在战后秩序重组,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对残余军国主义势力的追剿?

)被纳入日本版图的。

接着,他的目光扫向地图下方的图例和说明文字,看到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列表:美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

“七常…”林晓阳感觉自己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了。

“日本和加拿大…替代了OTL的中华民国(后由PRC继承)的位置?

不对,PRC也还在!

是因为日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其后的国力?”

他立刻在书店的历史区翻找起来。

很快,一本名为《人民共和国简史:从内战到世界和平的支柱》的书籍给了他答案。

书中记载的简史让他心潮澎湃:1938年:1933年关东大地震引发的经济崩溃和社会矛盾总爆发,导致了持续数年的“日本人民解放战争”(即内战)。

社会主义力量(以日共为核心)与军国主义政府及其残余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

1941年:日本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赢得内战最终胜利。

1942-1944年:新生的共和国并未置身事外,而是在短暂休整恢复后,迅速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纵队”,对盘踞在部分岛屿和殖民地的军国主义残部发动清剿,并应苏联要求,通过远东航线向苦战中的苏联提供了宝贵的物资和技术援助(书中提到了“有限的但关键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支援”)。

战后秩序:由于在摧毁亚洲军国主义策源地和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战后展现出的区域稳定作用和经济潜力,日本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创立时,与同样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且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一同,被授予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形成了独特的“七常”格局。

“所以,没有太平洋战争…日本通过一场痛苦的内战和自我革命,清算了军国主义,然后以反法西斯盟军一员的身份,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林晓阳合上书,内心震撼无比。

这个日本,走的是一条何等艰难却又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买下了地图和历史书,走出书店,感觉看这个世界的眼光都不同了。

街道上行驶的轿车,商店里琳琅的电器,行人脸上那种踏实而乐观的神情…这一切繁荣与自信的背后,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强大海军(拥有航母!

)、以及联合国顶级话语权的“赤色巨兽”在支撑。

他看到报摊上最新的《人民之声报》,头版标题是:“我国代表在安理会驳斥美方无理指控,捍卫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权利”。

配图上,一位气度沉稳的日本外交官在联合国讲台上侃侃而谈。

“七常之一的底气啊…”林晓阳感叹。

这个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富士山奇迹”,在政治和地缘格局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级玩家。

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生存和适应,不仅仅是要理解其内部的计划经济与消费主义如何共存,更要理解其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国民心态和视野。

他们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之上的。

“看来,得找个地方了解一下这里的‘太平洋诸岛’风光,还有…北方的渔业资源了。”

林晓阳看着地图上那片广阔的蓝色疆域,第一次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了超越生存的探索欲。

这个红色的日本,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庞大、复杂,也…更加有趣。

为了真正理解这个社会,林晓阳泡在了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

在弥漫着旧书墨香和淡淡纸浆气味的阅览室里,他系统性地查阅了这个世界的战后经济史与政治变迁。

钢铁与船舶的年代:战后重工业的崛起史料记载,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日本人民共和国满目疮痍。

与OTL日本被美国占领并转向轻工业出口导向不同,这个日本在苏联的有限援助和“自力更生”口号下,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书籍里黑白照片上,是熊熊燃烧的高炉,是船台上逐渐成型的巨型货轮,是戴着安全帽、眼神专注的工人群体。

标题往往是:“八幡制铁所三号高炉投产,创下日产新纪录!”

或 “‘隼鹰’号万吨轮下水,彰显我国造船工业实力!”

这是属于钢铁、煤炭、船舶、机械的时代。

国家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这些基础工业部门,建立了完整且技术先进的工业体系。

林晓阳意识到,后来那些琳琅满目的电器和汽车,其根基正是在这个看似“傻大黑粗”的年代奠定的。

强大的重工业,不仅为消费品生产提供了设备和原材料,也支撑起了那支让日本成为七常之一的强大海军。

1968年:社会主义之春随着阅读的深入,林晓阳的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关键的年份——1968年。

这一年,在全球范围内,从巴黎到芝加哥,从柏林到布拉格,都涌动着变革的浪潮。

而在日本,一场被称为“社会主义之春”或“劳农派革新”的政治变革悄然发生,其影响却极为深远。

长期执政的、带有较强“德田球一”色彩的传统派日共领导层,因其过于侧重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民生改善和基层民主,而面临党内外的巨大压力。

就在这一年,以志贺义雄(林晓阳推测是此世界线的类似人物)为代表的日共劳农派,通过党内民主程序成功上台。

书籍描绘了那时的景象:不再是街头暴力冲突,而是大学、工厂、文化机构里热火朝天的“大讨论”。

工人们讨论“生产管理委员会”如何真正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完成生产指标;知识分子呼吁更多的文化创作自由;经济学家则提出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更灵活的市场调节机制。

劳农派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其核心政策被概括为 “计划为体,市场为用,民主参与,福祉共享”:1. 经济民主化深化:强化了“工人生产管理委员会”的权责,使其在制定生产计划、改善工艺流程、分配集体福利等方面拥有实质性权力,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持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开始大力扶持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电子工业和消费品产业。

“红旗电器”、“团结汽车”等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3. 有限度文化解冻:对文艺创作的管制有所放松,鼓励“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者生活”的多样化作品。

这为后来日本动漫、电影产业的繁荣(尽管是“健康的繁荣”)打开了大门。

4. 灵活对外贸易:在维持与苏东阵营紧密经济联系的同时,劳农派以务实的姿态,开始与法国社会党政府、瑞典等北欧左翼国家,甚至部分西欧资本集团接触,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其优质工业品和消费品寻找海外市场。

合上厚重的历史书籍,林晓阳长舒一口气。

他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个社会的由来。

这是一个经历了钢铁锻造(重工业时期) 和 “春水”滋润(劳农派改革) 的国度。

计划经济的骨架确保了国家的独立和战略产业的稳定,而劳农派注入的“活力”与“民主参与”元素,则像是给这个骨架赋予了灵活而强健的肌肉与神经,催生了80年代这种既繁荣有序,又充满内生动力,同时意识形态色彩依然鲜明的独特社会形态。

“所以,‘富士山奇迹’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林晓阳走出图书馆,望着夕阳下熙熙攘攘、充满自信的人群,心中了然,“它更是一场社会实验的成功——一场试图将社会主义理想、经济效率、技术进步和人民福祉结合起来的宏大实验,至少在这个阶段的日本,它看起来是成功的。”

他知道了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也感受到了其内在的活力与潜在的张力。

下一步,他需要更深入地融入其中,去感受这“计划”与“活力”交织下的日常生活。

也许,是时候找一份工作,或者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工人文化宫”和“社会主义新漫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