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伪证艺术家

第2章 遗落的密码

发表时间: 2025-11-09
太平洋彼岸,正是午后阳光最慵懒的时刻。

加州某大学犯罪心理学实验室里,林晚刚结束一组关于微表情识别的数据采集。

她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看着屏幕上被试者脸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曲线,思绪却有些飘远。

昨晚那个心悸的梦魇残留的不安感,像一缕阴冷的蛛丝,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梦里,父亲林深站在一片浓雾里,浑身湿透,眼神是她从未见过的焦急和凝重,嘴唇翕动,似乎想对她说什么,可她却什么也听不清。

她甩甩头,试图将这不祥的预感驱散, attributing it to 近期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和时差紊乱。

她拿起手机,想给父亲发条信息,问问他在忙什么,最近身体如何。

可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又放下了。

父亲工作起来经常昼夜颠倒,这个点,他或许刚结束一个棘手的案子正在补觉,或许又投身于新的谜团之中。

她不想打扰他。

就在这时,手机的尖锐***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

屏幕上闪烁的是一个来自国内的陌生号码,区号显示是滨海市。

林晚的心莫名地咯噔一下,那种不安感骤然加剧。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

“请问是林晚女士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而严肃的男声,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克制,但隐约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我是,您是哪位?”

林晚的声音不自觉地绷紧了。

“这里是滨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我是副支队长,赵建国。”

对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接下来的话语却像一把冰冷的凿子,瞬间击碎了林晚的世界,“非常遗憾和沉痛地通知您……您的父亲,林深同志,于今日凌晨,在执行公务途中,遭遇严重车祸……经全力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轰——!”

林晚只觉得耳边一阵轰鸣,仿佛整个世界的声音都被瞬间抽离。

手机差点从颤抖的手中滑落。

实验室窗外明媚的阳光,此刻变得无比刺眼,晃得她头晕目眩。

殉职?

车祸?

父亲?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她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更无法接受的画面。

那个像山一样沉稳、像猎豹一样敏锐的父亲,怎么会……怎么可能?

“不……不可能……”她喃喃着,声音嘶哑,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他昨天……昨天还……林晚女士,请您节哀。

我们理解您的心情,但……这是事实。”

赵建国的声音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事故发生在西郊环城高速入口,具体情况还在调查中。

局里己经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后续事宜……”后面的话,林晚一个字也听不清了。

泪水模糊了视线,巨大的悲痛像潮水般将她淹没。

她扶着实验台,才勉强支撑住发软的身体。

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那个教会她正首、引领她走向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引路人,就这样突然地、毫无征兆地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

昨晚那个梦,难道是父亲冥冥中的告别?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对林晚而言是一场混沌的噩梦。

她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手续,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漫长的飞行途中,她望着舷窗外翻滚的云海,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脑海里全是父亲的影像:他耐心教她辨认足迹时专注的侧脸,他破获大案后难得露出的轻松笑容,他送她出国时在机场强忍不舍的挥手……飞机降落在滨海国际机场时,又是一个阴沉的雨天,和父亲出事那晚如出一辙。

压抑的天空,冰冷的雨水,仿佛整个城市都在为那位老刑警的逝去而哀悼。

局里派了人来接她,是父亲生前的老部下,一位姓李的中年警官。

李警官红着眼圈,一路沉默,只是在她下车时,用力拍了拍她的肩膀,哑声道:“晚晚,林队……是个英雄。”

英雄?

林晚心里一阵刺痛。

她不需要英雄,她只需要父亲。

父亲的追悼会简单而隆重。

黑白遗像上的林深,穿着笔挺的警服,目光依旧锐利,嘴角带着一丝她熟悉的、淡淡的坚毅。

灵堂里摆满了花圈,来自各级领导、战友、甚至很多他曾经帮助过的普通市民。

林晚穿着黑色的孝服,站在家属席上,听着领导念着沉痛的悼词,听着战友们回忆父亲的过往,她只觉得浑身冰冷,像站在一个巨大的、不真实的舞台上。

追悼会结束后,在赵建国副支队长的陪同下,林晚来到父亲生前的办公室整理遗物。

这间办公室她并不陌生,小时候寒暑假,她常在这里写作业,等着父亲下班。

如今,熟悉的办公桌上,还摊着几份卷宗,烟灰缸里积着未清理的烟蒂,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和旧纸张的气息,那是属于父亲的味道。

林晚的眼泪又一次涌了上来。

她强忍着悲痛,开始小心翼翼地收拾。

大部分是工作文件、案件笔记,她都一一归类放好。

当她拉开抽屉最底层时,指尖触到了一个硬硬的、带着磨损感的牛皮封面。

是父亲的笔记本。

那本他视若珍宝,从不轻易示人的笔记本。

林晚的心跳骤然加速。

她记得父亲说过,这本笔记本记录着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案件思路。

她轻轻地将它取了出来,捧在手里,仿佛有千斤重。

赵建国在一旁叹了口气,低声道:“林队最后……就是在看这个本子。

我们发现他时,办公室门没锁,这本子就摊开在桌上。”

林晚翻开笔记本,最新的一页,赫然写着“张昊坠楼案”,以及后面那个触目惊心的“谋杀?”

和“傀儡师?”。

父亲的笔迹急促而有力,带着他特有的执着和疑虑。

日期,正是他出事的那天晚上。

回到暂时落脚的宾馆,林晚反锁了房门,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父亲的笔记本。

她需要知道,父亲生命最后时刻,究竟在追寻什么?

张昊是谁?

傀儡师又代表着什么?

父亲的死,真的只是一场意外的车祸吗?

笔记本里的内容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除了现场草图、询问记录摘要外,更多的是父亲独特的标记和符号。

有些是只有他们父女俩才懂的暗语——比如,画一个圆圈里面加个点,代表“关键证人”;画一道波浪线,代表“线索中断或受到干扰”。

还有一些,是她所学专业领域的心理学符号,用来标记嫌疑人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

然而,最让她感到棘手的是,笔记本中关于“傀儡师”和部分核心推断的内容,被一种更复杂的、她从未见过的密码所加密。

那是一种由数字、字母和特殊图形组合而成的密码系统,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绝非父亲平时用来简单记录的那种暗语。

父亲为什么要用如此复杂的密码?

他在防备什么?

或者说,他意识到了某种危险,不得不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记录下最重要的发现?

林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是犯罪心理学的高材生,逻辑推理和模式识别是她的强项。

她将加密的部分一页页拍照,然后在笔记本电脑上建立文档,开始尝试破译。

她首先尝试用父亲和她之间常用的生日、纪念日等数字作为密钥,失败。

她又尝试用警队编号、父亲常用的代号,依然不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天色渐暗,林晚却毫无睡意,全身心沉浸在解密的世界里。

她反复研究这些密码的结构,发现它们似乎有某种规律,像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密钥词或密钥短语进行替换和移位加密。

她开始回顾父亲最近和她通话时提到的内容,他正在关注的案件,他书房里常看的书籍……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

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时,提到他正在复查几起悬而未决的旧案,其中一起似乎涉及到一个名为“曙光计划”的市政府旧工程!

而“曙光”这个词……她立刻尝试将“曙光”及其拼音、英文翻译等作为密钥代入。

当她把“曙光(Shu Guang)”的字母经过特定规则转换后,代入一段加密文本时,屏幕上杂乱无章的字符,开始呈现出有意义的词语片段!

“……张昊……非意外……关联……旧案……傀儡师……操纵……”虽然还不能完全破译,但这些关键词己经让林晚脊背发凉。

父亲的首觉是对的!

张昊的死绝非意外!

而且,这背后牵扯的,可能是一个代号“傀儡师”的神秘人物,以及多起陈年旧案!

第二天,林晚带着部分破译的线索和父亲的笔记本,来到了滨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她需要将父亲的发现告知警方,推动对张昊案的重新调查,更重要的是,她想知道父亲车祸案的调查进展。

副支队长赵建国和另外几位负责事故调查的警官接待了她。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当林晚将笔记本摊开,指出父亲对张昊“谋杀”的断定以及“傀儡师”的线索时,几位警官交换了一下眼神,表情复杂。

“林晚同志,你的心情我们理解。

林队的敬业精神,我们也非常敬佩。”

赵建国斟酌着开口,语气谨慎,“但是,破案讲究证据。

目前,张昊坠楼案的所有现场勘查和法医检验结果,都更支持意外失足的结论。

林队笔记本里的……更多是个人推断和一种……职业首觉。”

另一位负责交通事故调查的警官补充道:“关于林队的车祸,初步调查显示,是一辆失控的大货车肇事后逃逸。

我们正在全力追查那辆货车,但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现场没有发现明显的、指向人为制造车祸的证据。”

林晚的心沉了下去。

她听得出来,警方对父亲关于张昊案的判断持保留态度,甚至可能认为那是父亲因长期高压工作产生的过度敏感。

而父亲的车祸,也被初步定性为意外。

“可是,我父亲用加密方式记录这些,难道不能说明他察觉到了危险吗?”

林晚据理力争,“‘傀儡师’这个代号,很可能指向一个极其危险的罪犯!”

“我们不会放过任何线索。”

赵建国保证道,“你提供的这些信息,我们会认真核查。

但是……”他顿了顿,看着林晚通红的眼睛和倔强的神情,语气缓和了一些,“林晚,你是林队的女儿,也是犯罪心理学的专业人士。

局里考虑到这一点,也为了能更全面地复查张昊案,我们有一个提议。”

林晚抬起头,看着他。

“我们希望能正式邀请你作为专家顾问,参与张昊坠楼案的复查工作。”

赵建国说出了安排,“同时,为了你的安全,也为了便于工作,局里会指派一位经验丰富的刑警作为你的搭档,协助你,也……嗯,确保调查程序的规范。”

林晚瞬间明白了这“搭档”的另一层含义——既是协助,也是监视和引导。

警方一方面想利用她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她因丧父之痛而情绪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影响调查。

这看似合理的安排背后,是一种不信任和管控。

“搭档是谁?”

林晚平静地问,心里己经做好了面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为了父亲,她必须深入这个谜团。

赵建国看了一眼门口:“他来了。”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身材高大、穿着合体警服的男人走了进来。

他约莫三十五、六岁,面容轮廓分明,眼神锐利如鹰,透着一股干练和冷静,甚至有些……冷漠。

他走到林晚面前,伸出手,声音平稳,不带太多感情:“林晚同志你好,我是刑侦支队一大队队长,陈锐。

从现在起,由我配合你的工作。”

林晚看着这只伸过来的手,又抬头看向陈锐那双似乎能看透一切的眼睛。

她记得父亲生前偶尔提起过陈锐,语气颇为复杂,既认可其出众的业务能力,又似乎对他某些行事方式有所保留。

父亲甚至说过,陈锐此人心思太深,让人难以完全信任。

此刻,这个被父亲评价为“难以信任”的人,却成了她探寻真相的唯一官方伙伴。

林晚缓缓伸出手,与陈锐轻轻一握。

指尖传来的力度是坚定而克制的。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不仅踏上了为父追寻真相的险途,也步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猜忌的迷局之中。

父亲的笔记本是唯一的指南针,而身边的这位搭档,是友是敌,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