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墨墨推书 > 其它小说 > 汴京弈重生之少年谋断

汴京弈重生之少年谋断

小肥猪轻创业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金牌作家“小肥猪轻创业”的优质好《汴京弈重生之少年谋断》火爆上线小说主人公金军林人物性格特点鲜剧情走向顺应人作品介绍:情节人物是林羽,金军,赵轩的其他,重生小说《汴京弈:重生之少年谋断由网络作家“小肥猪轻创业”所情节扣人心本站TXT全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6270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09 09:39:5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汴京弈:重生之少年谋断

主角:金军,林羽   更新:2025-11-09 13:23:1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序章 梦回宣和## 序章 梦回宣和宣和六年的汴京,繁华得像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御街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叫卖声、丝竹声、马蹄声混杂在一起,汇成一股喧闹的暖流,

涌动着这座百万人口都城的脉搏。

空气中弥漫着脂粉香、食物的香气与一丝若有若无的尘土气,这是独属于大宋盛世的味道,

浓烈而醉人。林羽蜷缩在州桥下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衫早已被露水打湿,冰冷地贴在身上。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支快要用秃的毛笔,面前摊着几张粗糙的草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那字迹颇为古怪,既有楷书的工整,又夹杂着许多简化的笔画,在旁人看来,

简直就是不伦不类的“鬼画符”。可对林羽而言,这是他唯一的慰藉,

是他与那个遥远世界的最后一点联系。三个月前,他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研究生林薇,

在实验室里整理一份关于宋代漕运的文献时,一道诡异的电弧闪过,他便失去了意识。

再次醒来,就成了这个十七岁的破落书生林羽。原主因家道中落,又屡试不第,郁郁而终,

恰好给了他这个异世的灵魂一个栖身之所。起初的惊恐与茫然过后,

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宣和六年,靖康之耻前夜,一个行将就木的华丽王朝,

一个即将被铁蹄踏碎的文明。他低头看了看自己骨节分明却略显苍白的手,这双手,

既拿过现代的鼠标键盘,也握过宋代的毛笔。他摸了摸胸口,那里悬着一枚温润的玉佩,

是穿越时唯一带来的东西,也是他身份认同的最后凭证。

路过的行人偶尔投来好奇或鄙夷的目光,他早已习惯。在这个世界,他是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一个靠抄书勉强糊口的穷书生。“林夫子,又在这儿写你的‘天书’呢?

”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林羽抬头,是隔壁卖炊饼的武大郎。他憨厚地笑着,

递过来一个热气腾腾的炊饼,“刚出炉的,垫垫肚子吧。”林羽接过炊饼,

暖意从手心传到心里,他点了点头,沙哑地道了声谢。他知道,在这冰冷的陌生世界里,

这点微不足道的善意,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咬了一口炊饼,目光却越过熙攘的人群,

望向皇城的方向。那座金碧辉煌的宫城,此刻正被一个叫赵佶的艺术家皇帝和他的宠臣们,

一步步推向深渊。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抄书换不来温饱,更换不来一个国家的未来。

他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螳臂当车。

---2 第1章 奇策初显## 第1章 奇策初显天刚蒙蒙亮,

汴京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林羽没有再去州桥下抄书,

而是揣着那几张写满“鬼画符”的草纸,径直走向了城南的农具市场。他身上那件青衫依旧,

但眼神却不再是之前的迷茫,而是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他知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足,第一步,先生存下去。他在市场里转悠了大半天,

仔细观察着各式各样的农具。曲辕犁、耧车、水碓……这些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古物,

如今就活生生地摆在他面前。他发现,这些农具虽然设计巧妙,但效率普遍不高,

尤其是灌溉用的水车,耗费人力巨大,引水量却有限。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他在一家铁匠铺前停下了脚步,铺子的老师傅正叮叮当当地打着一把菜刀。林羽等他打完,

才上前拱了拱手:“老师傅,打扰了。学生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老师傅抬起头,

打量了他一番,看他虽衣着寒酸,但眉清目秀,不像个市井无赖,便道:“但说无妨。

”林羽从怀里掏出草纸,铺在满是铁屑的案台上,

指着上面一个简陋的图形说:“学生见这龙骨水车,虽好,却费力。

若将此处的踏板改为齿轮,再以牛力或水力驱动,岂不省时省力?”老师傅凑过去一看,

那图形歪歪扭扭,但结构却颇为新奇。他是个行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你这……这是啥玩意?齿轮?老汉我打了一辈子铁,没见过这种东西。

”“此乃‘齿轮传动’之理,”林羽耐心解释道,“大轮转一圈,小轮转数圈,

以小力博大用。若能造出此物,引水效率可增三倍不止。”老师傅将信将疑,

但林羽眼中那股笃定的光芒,让他有些心动。他沉吟片刻,道:“想法是好,

可这玩意儿造出来,谁用?又谁信?”林羽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老师傅若愿一试,

学生愿立下字据,若此物无用,学生愿赔上所有工本钱。若是有用,这汴京周边的田地,

还愁没销路吗?”接下来的几天,林羽几乎就泡在了这家铁匠铺里。

他凭着大学时学过的机械原理知识,手把手地指导老师傅打造齿轮和轴承。没有现代的机床,

他们就靠最原始的锻打和锉磨,一点点地修正。林羽的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但他毫不在意。

当第一台简陋的“齿轮水车”终于成型时,他累得几乎虚脱,

但看着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金属齿轮,心中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知道,

这是他改变历史的第一步,虽然微小,却无比坚实。

---3 第2章 聚贤初逢## 第2章 聚贤初逢齿轮水车造出来的消息,

像一阵风似的在城南传开了。起初是看热闹的,后来是半信半疑的农夫,

最后连一些乡绅也派了管家来打听。林羽和铁匠师傅在城外的护城河边做了一场演示。

当那头老牛慢悠悠地拉着大木轮,水车便发出一阵平稳的“咯吱”声,

清澈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提上岸,流入干涸的田垄时,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一阵惊叹。

“神了!真是神了!”一个老农摸着那哗哗作响的水流,激动得老泪纵横,“有了这宝贝,

俺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乡绅的管家们也纷纷上前,询问价格和订制事宜。

林羽并没有趁机抬高价钱,而是定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并承诺可以教授使用和简单的维修方法。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不仅仅是一门生意,

更是他扎根于此的根基。齿轮水车的成功,让“林夫子”这个名号在汴京的市井间悄然传开。

人们不再只把他当成一个穷酸书生,而是看作一个有奇思妙想的“怪才”。有了些名气,

林羽的生活也好了起来,至少不用再为下一顿饭发愁。

他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下一步的计划。这天,他正在一家名为“聚贤楼”的茶馆里,

一边喝茶,一边听着说书先生讲《三国》。茶馆里人声鼎沸,三教九流汇聚于此,

是收集消息的绝佳场所。他正听得入神,邻桌的一番对话却吸引了他的注意。“……依我看,

那燕云十六州之事,朝廷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一个清朗而有力的声音说道,

带着少年人的锐气。“赵兄小声些!”另一个声音紧张地劝道,

“这话要是被李相公的人听了去,可有你好果子吃。如今朝堂之上,谁敢提‘战’字?

”林羽循声望去,只见邻桌坐着两个年轻人。说话的那个,锦衣玉带,面容英挺,

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英气,腰间还佩着一柄长剑。他虽在极力压低声音,

但那股愤懑之气却怎么也掩不住。林羽心中一动,这不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同道中人吗?

他端着茶杯,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对着那锦衣少年拱了拱手:“在下林羽,

无意间听到兄台高论,深感钦佩。不知可否坐下,共饮一杯?”那锦衣少年抬起头,

警惕地打量着林羽。他的同伴则拉了拉他的衣袖。林羽坦然地迎着他的目光,

眼神清澈而真诚。少年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在下赵轩。请坐。”林羽坐下,

也不绕弯子,直接说道:“赵兄方才所言,深得我心。然则,空谈误国。金人狼子野心,

辽国已是日薄西山,我大宋若不早做打算,唇亡齿寒之祸,不远矣。

”赵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一个衣着普通的书生,竟有如此见识。

他追问道:“依林兄之见,又当如何?”林羽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联金灭辽,

乃是饮鸩止渴。当务之急,非是北伐,而是固本。整顿边防,练兵强军,同时安抚民心,

充实国库。待金辽两败俱伤,我大宋方可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番话,如同一道惊雷,

在赵轩耳边炸响。他看着眼前这个青衫书生,眼神从最初的警惕,变成了震惊,

再到深深的欣赏。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高人。

---4 第3章 花石之弊## 第3章 花石之弊与赵轩的相遇,

像是在林羽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两人一见如故,

从天下大势谈到兵法谋略,常常在聚贤楼一坐就是一下午。赵轩出身将门,

父亲是兵部侍郎赵喆,自幼受忠君报国的思想熏陶,对朝政的腐败深恶痛绝。

林羽的许多“奇谈怪论”,比如“民生为本”、“历史周期律”,虽然他听得一知半解,

却总能切中要害,让他有种醍醐灌顶之感。林羽也通过赵轩,了解到了更多朝堂内部的秘闻。

他知道,宰相李邦彦靠着溜须拍马深得宋徽宗宠信,党羽遍布朝野,把持朝政。

而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则备受打压。其中,最让百姓怨声载道的,莫过于“花石纲”。

为了满足宋徽宗对奇花异石的病态爱好,朝廷在江南设立了“苏杭应奉局”,

由朱勔父子主持,专门搜刮民间的奇石、古木、花竹。凡是百姓家中有一石一木可供赏玩的,

便被贴上黄封,强行征用。运送这些“花石纲”的船队,首尾相连,绵延数里,

不仅耗费了巨额的钱财,更严重的是,为了给这些“贡品”开路,

沿途的桥梁、城墙、民宅被肆意拆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简直是祸国殃民!

”赵轩在聚贤楼里愤愤地捶着桌子,“我父亲曾数次上书弹劾朱勔,

却被李邦彦那厮以‘陛下雅好’为由驳回。如今,两浙路方腊之乱虽已平定,但民怨未消,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林羽静静地看着他,心中却有了计较。他知道,

要撼动李邦彦的根基,从“花石纲”入手,是最好的突破口。这不仅能为百姓除害,

更能打击李邦彦的党羽,削弱他的势力。“赵兄,光生气是没用的。”林羽缓缓开口,

“要解决问题,得找到问题的根源。这花石纲,表面上是朱勔作恶,

根子却在……”他没有说下去,但赵轩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根子,

在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上。赵轩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虽然正直,

但“忠君”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让他去非议皇帝,是他无法想象的。林羽看出了他的顾虑,

换了个方式说:“我们不必直接针对官家。我们可以让官家自己看到‘花石纲’的危害。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何让官家看到?”赵轩不解地问。林羽微微一笑,

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赵兄可听说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官家喜欢奇石,

我们就给他一块‘奇石’。一块能说话的‘奇石’。”接下来的几天,

林羽把自己关在租来的小屋里,埋头写写画画。他利用自己现代的知识,

结合宋代的笔墨纸砚,绘制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一半是汴京的繁华景象,高楼林立,

歌舞升平;另一半,则是江南的凄惨景象,被拆毁的房屋,流离失所的百姓,

以及那些运送“花石纲”的官差如何横行霸道。他用最朴实的笔触,

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卷的末尾,

他题了一首小诗:“江南万民苦,只为君一石。若知民间事,应悔此生痴。

”他将这幅画卷取名为《汴京梦华图》,交给了赵轩。“赵兄,你父亲是兵部侍郎,

有向皇帝递折子的权利。这幅画,或许比千言万语更有用。”赵轩接过画卷,展开一看,

瞬间被震撼了。那画中百姓的苦难,仿佛要穿透纸背,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

郑重地对林羽说:“林兄,此计若成,你便是我赵轩的再生父母!我这就回去,

想办法让我父亲见到这幅画。

---5 第4章 棋高一着## 第4章 棋高一着赵轩拿着那幅《汴京梦华图》回到家,

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此举风险极大,一旦被李邦彦的人抓住把柄,说他“妖言惑众”,

不仅他自己,连他父亲赵喆都可能被牵连。但他一想到画中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

想到林羽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便下定了决心。他找到父亲赵喆,将画卷呈上,

并详细说明了林羽的计策。赵喆是个正直的老臣,看到画卷上的情景,气得浑身发抖。

他拍案而起,骂道:“朱勔误国!李邦彦谄媚!如此下去,我大宋危矣!”他当即决定,

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也要将这幅画呈给宋徽宗。第二天早朝,赵喆在奏报完军务后,

出列奏道:“陛下,臣近日偶得一画,名曰《汴京梦华图》,请陛下御览。

”宋徽宗正有些昏昏欲睡,一听有新画,顿时来了兴趣。他酷爱书画,自诩“天下一人”,

对任何艺术品都有浓厚的兴趣。太监将画卷缓缓展开,宋徽宗起初还饶有兴致地看着,

但当他看到画卷后半部分那凄惨的景象时,脸色渐渐沉了下来。“这是何人所画?

简直是一派胡言!”站在一旁的李邦彦立刻跳了出来,

他一眼就看出这幅画是在影射“花石纲”,这无异于是在打他的脸。

赵喆不卑不亢地回道:“此画乃一民间画师所作,所绘皆是实情。陛下,

‘花石纲’劳民伤财,两浙路民怨沸腾,方腊之乱便是前车之鉴。若不加以制止,

恐再生大乱啊!”“放肆!”李邦厉声呵斥,“赵侍郎,你竟敢在朝堂之上危言耸听,

污蔑圣上雅好,是何居心?”宋徽宗的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他是个艺术家,不是个政治家。

他喜欢美好的东西,厌恶一切丑陋和悲伤。这幅画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仿佛有人在指责他的过错。他沉声道:“够了!一幅画而已,怎能当真?花石纲乃朕之意,

为的不过是装点园林,与国何干?赵喆,你退下吧!”赵喆还想再劝,

却被宋徽宗一个眼神制止了。他只能无奈地退回班中,心中一片冰凉。

李邦彦则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皇帝已经被他牢牢掌控。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宋徽宗虽然嘴上不说,但那幅画却像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里。他回到后宫,越想越不对劲。

他是个自负的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雅好”被说成是“祸国”。于是,

他私下里派了一个心腹太监,悄悄前往江南,去探查“花石纲”的实情。

这个心腹太监名叫童贯,是“六贼”之一,但与李邦彦面和心不和。他到了江南一看,

才发现情况比画中描绘的还要严重。当地的百姓对“花石纲”恨之入骨,

甚至有人编了歌谣来咒骂朱勔。童贯不敢隐瞒,将实情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看完童贯的密报,沉默了很久。他终于意识到,

自己的“雅好”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虽然昏聩,但并非完全没有良知。几天后,

他下了一道圣旨,罢免了朱勔的官职,并下令缩减“花石纲”的规模。消息传来,

汴京的市井间一片欢腾。林羽听到这个消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

这是他们取得的第一次小小的胜利。虽然没能彻底根除“花石纲”,但至少,

让皇帝看到了真相,也让李邦彦的势力受到了一次打击。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

让他和赵轩的信心都大增。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给这个腐朽的王朝,

带来一丝改变的希望。

---6 第5章 太学风云## 第5章 太学风云“花石纲”事件的胜利,

让林羽在赵轩心中的地位愈发崇高。他不再将林羽仅仅看作一个有奇谋的朋友,

而是视作能指点迷津的良师。他意识到,林羽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在市井之间,

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来施展抱负。而这个舞台,就是太学。“林兄,以你的才学,

终日埋首于市井,太过屈才了。”赵轩在聚贤楼里,郑重地对林羽说,“再过几月,

便是太学补试之日。你若能入太学,便有了入仕的资格,方能真正地为国效力。

”林羽心中何尝没有这个想法。他知道,在这个时代,要想改变什么,必须先进入体制内。

他点了点头:“赵兄所言极是。只是,我出身寒微,又无名师引荐,想要通过补试,

恐怕不易。”“这个你不用担心。”赵轩拍着胸脯说,“太学之中,

有不少与我志同道合的同学。我这就去为你奔走,让他们都认识一下你这位‘林夫子’。

你的那些‘奇思妙想’,定能让他们折服。”在赵轩的引荐下,

林羽开始出入太学附近的文人雅集。他凭借着对历史走向的精准预判和对时局的独到分析,

很快就吸引了一批思想开明、心怀报国之志的大学生。他们围在林羽身边,

听他讲“经世致用”之学,讲“富国强兵”之策。林羽那些超越时代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

让这些被困在故纸堆里的年轻人耳目一新。然而,

林羽的“异端邪说”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其中,就包括太学博士李邦彦的侄子李孝严。

李孝严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靠着叔叔的关系在太学里作威作福。他看不惯林羽一个穷书生,

竟然能获得那么多人的拥戴,处处与他作对。“林羽,你一个靠抄书为生的贱民,

也敢妄议国事?你那些什么‘民生为本’,简直是离经叛道!”在一次雅集上,

李孝严当众发难。林羽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道:“《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李博士饱读诗书,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你……你竟敢断章取义,

曲解圣人之言!”李孝严气得满脸通红。“我是否曲解,在座各位自有公论。

”林羽转向周围的太学生,“我大宋立国百年,为何积贫积弱?正是因为我等读书人,

只知空谈心性,不知体察民情。国家之根基在于民,民不聊生,国何以安?”林羽的一番话,

掷地有声,赢得了在场大多数大学生的赞同。李孝严见势不妙,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但他对林羽的恨意,却更深了。太学补试那天,林羽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

考题是“论边防之策”。这正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提笔挥洒,

将现代的军事思想与宋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提出了“精兵简政”、“屯田戍边”、“发展火器”等一系列主张。他的文章,逻辑严密,

论证充分,见解独到,让主考官们眼前一亮。放榜那天,林羽的名字赫然列在榜首。

他成功考入了太学,成为了一名上舍生。这意味着,他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他知道,从踏入太学的那一刻起,他就正式进入了这个时代的权力博弈场。前方的道路,

将更加凶险,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7 第6章 御史之剑## 第6章 御史之剑进入太学,对林羽而言,

就像是鱼儿游入了大海。他有了更多接触高层信息的机会,

也有了更多结交志同道合之士的平台。他与赵轩以及一群思想进步的太学生,

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时常在一起探讨时弊,针砭时政,

被太学里的保守派私下称为“清流党”。林羽并没有因为考入太学而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利用太学丰富的藏书,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个时代的知识,

同时也在暗中观察着朝堂上各方势力的消长。他知道,

李邦彦虽然因为“花石纲”事件受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但他的根基并未动摇,

依然牢牢地掌控着朝政。“林兄,如今我们身在太学,总不能一直纸上谈兵吧?

”赵轩有些焦急地说,“李邦彦那厮,最近又开始鼓动官家与金国结盟,想要联金灭辽。

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啊!”林羽点了点头,神情凝重:“我知道。联金灭辽,是下下之策。

辽国虽然腐朽,但毕竟是我大宋与金国之间的屏障。辽国一亡,金国铁骑便可长驱直入,

直抵黄河。我必须想办法阻止这件事。”“可是,我们人微言轻,

如何能阻止得了官家的决定?”赵轩有些泄气。林羽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人微言轻,

不代表无能为力。赵兄,你可知道御史台?”御史台,是宋代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

权力极大。御史台的官员,被称为“言官”,可以“风闻言事”,即根据传闻弹劾官员,

而不需要拿出确凿的证据。这是林羽眼中,一把可以用来对抗李邦彦的利剑。

“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去考御史?”赵轩有些不敢相信。“不,是我。”林羽平静地说,

“太学上舍生,成绩优异者,有机会被直接授予官职。我要争取的,

就是一个进入御史台的机会。”接下来的日子,林羽更加刻苦地学习。他不仅钻研经义,

更开始研究历代的律法和案例。他知道,作为一名言官,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

他要让自己的每一句弹劾,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中李邦彦的要害。机会很快就来了。

御史台的一位监察御史因为年老致仕,出了一个空缺。按照惯例,

会从太学上舍生中选拔一人补缺。林羽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在太学里的声望,

成功获得了这个名额。当他第一次穿上御史的官服,走进那座庄严肃穆的御史台大堂时,

心中感慨万千。他从一个现代的历史系研究生,到一个古代的破落书生,

再到如今手握监察大权的言官,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知道,

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手中的这支笔,将不再是抄书的工具,而是捍卫家国的利剑。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李邦彦的罪证。他利用自己在市井间建立的关系网,

以及赵轩提供的军中情报,很快就掌握了李邦彦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大量证据。

他开始撰写他的第一份弹劾奏折。这份奏折,他将矛头直指李邦彦,罗列了其十大罪状,

字字泣血,句句铿锵。写完奏折后,林羽找到了赵轩,将奏折交给了他。“赵兄,这份奏折,

明日早朝,我会当庭呈上。李邦彦势力庞大,我此去,凶多吉少。若我遭遇不测,

请你务必将我的‘时务笔记’保管好,那里面有我对未来局势的判断,或许对你有用。

”赵轩接过奏折,手都在颤抖。他看着林羽那张平静的脸,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担忧。“林兄,

你……你一定要小心!”林羽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我既然敢做,

就有把握。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天下的百姓,我无所畏惧。

”---8 第7章 殿前惊雷## 第7章 殿前惊雷第二天早朝,气氛一如既往的沉闷。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听着宋徽宗点评着几幅新得的字画。李邦彦站在百官之首,

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享受着皇帝的赞许。就在这时,

一个清亮的声音打破了这虚假的祥和:“臣,御史台监察御史林羽,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个年轻的言官身上。林羽身穿崭新的御史官服,身形笔挺,

眼神锐利,与周围的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徽宗皱了皱眉头,

他并不认识这个年轻人。他有些不悦地说道:“讲。”林羽上前几步,高举手中的奏折,

朗声说道:“臣弹劾当朝宰相李邦彦,十大罪状!一,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卖官鬻爵,

败坏朝纲;三,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四,谄媚君上,蒙蔽圣听……”林羽的声音,

如同惊雷一般,在庄严的大殿里回响。他每念一条罪状,李邦彦的脸色就白一分。

当林羽念到第十条“私通外敌,意图不轨”时,李邦彦再也忍不住了。“一派胡言!

血口喷人!”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宋徽宗哭喊道,“陛下,臣冤枉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