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主角是陈砚煮金客的其它小说《科举青云路上成状元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其它小作者“煮金客”所主要讲述的是:第一牛清河村的清总是被薄雾和鸡鸣唤十六岁的陈砚挑起两桶沉甸甸的井脚步稳健地走在田埂清秀的眉眼间还带着些许少年稚但长期劳作锤炼出的体已让他有了几分成年人的挺他将水倒入灶房的大看着水面映出自己平静无波的“砚哥歇会吃饭”母亲陈氏在屋里唤声音带着农家妇人特有的粗粝与温饭桌上是照得见人影的稀一小碟咸还有两个掺着大量麸皮的窝父亲陈老根蹲...
主角:陈砚,煮金客 更新:2025-10-16 17:02:2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卖牛清河村的清晨,总是被薄雾和鸡鸣唤醒。十六岁的陈砚挑起两桶沉甸甸的井水,
脚步稳健地走在田埂上。清秀的眉眼间还带着些许少年稚气,但长期劳作锤炼出的体魄,
已让他有了几分成年人的挺拔。他将水倒入灶房的大缸,看着水面映出自己平静无波的脸。
“砚哥儿,歇会儿,吃饭了。”母亲陈氏在屋里唤道,声音带着农家妇人特有的粗粝与温暖。
饭桌上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一小碟咸菜,还有两个掺着大量麸皮的窝头。
父亲陈老根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爹,娘,我吃好了。
”陈砚快速喝完自己那碗粥,拿起一个窝头,“我去把后坡那块地再锄一锄。”“等等。
”陈老根磕了磕烟袋锅,站起身,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今儿个不去锄地了,
跟我去趟镇上。”陈砚一愣:“去镇上?”陈氏也疑惑地看向丈夫。陈老根没看母子俩,
径直走向牛棚,拍了拍家里那头养了多年、皮毛已不再光亮的老黄牛。“把……把它卖了。
”“什么?”陈氏惊呼出声,“当家的,这牛可是咱家的半条命啊!犁地、拉货都指着它呢!
”陈老根喉咙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王员外家的管家说了,县里李秀才开了蒙学馆,
束脩不菲……但,这是砚哥儿最后的机会了。咱家世代土里刨食,不能再让娃儿也走这条路。
卖了牛,凑足束脩和头几个月的嚼用,让砚哥儿去试试!”陈砚心头巨震。
他看着父亲佝偻的脊背,母亲瞬间泛红的眼眶,还有那头温顺的老牛,
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他前世便是卷死在办公桌上的社畜,今生只想守着父母,
凭着领先时代的见识和勤劳,安稳种田,改善生活,何曾想过要走科举这座独木桥?“爹,
我不去念书了。”陈砚开口,声音沉稳,“我在家种地挺好,也能养活你们。”“放屁!
”陈老根难得地对儿子吼了一句,眼睛瞪圆,“老子还没死呢!轮不到你来做主!赶紧的,
跟我去镇上!”最终,那头老黄牛换了五两银子并八百文钱。
陈老根将沉甸甸的铜钱和一小块银子贴身藏好,带着陈砚去了李秀才的蒙学馆。缴纳束脩时,
他的手抖得厉害。看着父亲递出那浸透着汗水与希望的银钱,
陈砚将所有“种田致富”的计划都咽回了肚子里。他知道,此刻,读书考取功名,
已不仅仅是出路,更是承载着这个贫寒之家全部期望的重担。第二章 系统初醒当晚,
陈砚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辗转难眠。牛卖了,家里的活计以后只能全靠人力,
父母会更辛苦。而自己,真的要踏上那条千军万马的科举之路吗?迷迷糊糊间,
他仿佛陷入了一个奇异的梦境。四周是浩瀚无垠的星空,
冷的、不带丝毫感情的声音在他脑海深处响起:检测到宿主强烈求知欲与改变命运之决心,
契合绑定条件。 科举登科系统,激活。 绑定宿主:陈砚。
当前境界:白身未入流。 初始功能开启: 一、格物状态:思维加速,
过目不忘,理解力大幅提升。
二、名师投影试用:可召唤指定历史名臣虚影进行基础教学,每日限一刻钟。
新手任务:通读并理解《三字经》。奖励:技能·书法入门。陈砚猛地惊醒,
窗外天光已微亮。他晃了晃脑袋,只觉那梦境无比真实。下意识地,
他回忆起昨晚勉强借来翻阅的《三字经》,那些原本艰涩拗口的句子,
此刻竟如同刀刻斧凿般清晰地印在脑海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他低声诵念,一字不差!这不是梦!他心念一动,
尝试在心中默念:“进入格物状态。”刹那间,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
灶房里母亲准备早饭的细微声响、窗外麻雀的啾鸣,都变得遥远而模糊。
他的精神前所未有地集中,思维运转速度快得惊人。他再次回想《三字经》,不仅文字清晰,
连带着之前听李秀才粗略讲解过的微言大义,也纷纷涌上心头,融会贯通。新手任务完成。
奖励发放:技能·书法入门。一股暖流涌入双手,
关于握笔、运腕、笔画结构的诸多要领,自然而然地被他掌握。
他随手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写出的字虽因工具简陋而显得歪斜,
但间架结构竟已隐隐有了几分端正气象。陈砚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
他看着破旧屋顶的眼神,第一次变得无比明亮。科举之路,或许……真的可以走一走?至少,
有了这系统,能更快地考取功名,免除家中赋税,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然后,
再回来安心种他的田!第三章 稳健发育自那日起,陈砚的生活变得规律而充实。白天,
他在蒙学馆里是最不起眼的学生,沉默寡言,先生讲课他只是安静听着,从不争先表现。
李秀才见他家境贫寒却态度端正,倒也偶尔会多指点一两句。放学后,他立刻回家,
抢着干完所有农活,以弥补家中失去耕牛的损失。挑水、劈柴、锄地,他一样不落,
手上的茧子更厚了。只有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才是他真正发力的时候。在“格物状态”下,
他疯狂吸收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知识。四书五经、前人注疏,
甚至李秀才随手丢给他的一些杂书,他都一一研读,理解透彻。
每日一刻钟的“名师投影”更是珍贵,他召唤过朱熹讲解格物致知,
也请过苏轼探讨作文心得。虽然时间短暂,但每一次都让他获益匪浅,眼界大开。
他的进步是飞速的,但在人前,他依旧只是那个“还算用功,
但天赋似乎平平”的寒门子弟陈砚。半年后,县试在即。学馆里气氛紧张,
不少同窗都在高谈阔论,或互相考较。陈砚却依旧沉默,默默整理着自己的笔记。
李秀才进行了一次模拟考校,陈砚刻意压低了水平,答得中规中矩,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陈砚啊,”李秀才点评时,语气带着一丝惋惜,“基础尚可,也算勤奋,
只是这灵气……稍欠些许。县试重在贴经墨义,你需更加熟稔才是。”“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陈砚躬身应道,态度恭谨。无人知晓,他早已将考纲范围内的经义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对可能出现的策论题目,都已在心中打好了数篇腹稿。第四章 牛刀小试县试那日,
考场外人头攒动。陈砚告别了特意送他来的父母,平静地走入考场。搜检,领卷,入号舍。
一切井然有序。试卷发下,他快速浏览一遍,心中大定。贴经、墨义皆在预料之中,
并无偏题怪题。他深吸一口气,并未立刻动笔,而是闭目养神片刻,待心境彻底平和,
才磨墨濡笔。“格物状态”,开!下笔如有神助。原本需要苦思冥想的经义填空和释义,
此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字迹虽刻意保持了入门级的工整隐藏书法实力,却无一错漏。
策论题目是关于地方农桑的,这正中陈砚下怀。他结合自己前世今生的见识,
以及系统学习中积累的务实观点,写了一篇《劝农桑以实仓廪论》,文风朴实,条理清晰,
提出的几条建议如改进农具、兴修小型水利等,都颇具可行性。放榜那日,
陈老根和陈氏挤在人群里,紧张得手心冒汗。“中了!爹,娘!我中了!甲等第七名!
”陈砚指着榜上的名字,脸上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属于少年人的欣喜。陈老根愣了片刻,
猛地一拍大腿,眼眶瞬间红了:“好!好!我儿中了!秀才公了!”陈氏更是喜极而泣。
成为秀才,意味着见官不跪,免除家中二丁的徭役,更重要的是,那沉重的田赋,
终于可以减免了!消息传回清河村,整个村子都轰动了。谁都没想到,
这个平日里闷头干活、不声不响的陈家小子,竟然真的一考就中!陈砚享受着乡亲们的恭贺,
心中却一片清明。这只是第一步。秀才,仅仅是获得了继续科举的资格,
以及……一块免于被盘剥的护身符。
他看着自家那几亩因为缺乏耕牛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田地,心中暗道:“接下来,
该想办法,真正开始‘种田’了。”他稳健的科举之路,以及那“无意间”立下的种种功劳,
才刚刚拉开序幕。第五章 农事初显功秀才功名加身,陈家虽未大富大贵,
但境况已大为改善。免去的赋税和徭役,让陈老根夫妇肩上的重担轻了大半。
陈砚并未因身份改变而懈怠,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种田”大业中。他深知,
秀才只是起点,若想更进一步,参加乡试乃至会试,需要更多的银钱支撑,
也需要更扎实的“政绩”哪怕是微末的作为未来进阶的资本。而这一切,
都可以从土地上做文章。在“格物状态”下,
他结合系统灌输的农学知识以及前世的模糊记忆,开始着手改良稻种。
他并未搞什么惊世骇俗的杂交技术,而是采用了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穗选法”,
在自家田里精心挑选颗粒饱满、抗病性强的稻穗单独留种,反复筛选培育。同时,
他还“偶然”从某本系统推荐的古代农书残卷实为系统伪托中,
“悟”出了一种简单的堆肥技巧和一种用于灌溉的、省力不少的龙骨水车改良图样。
他将堆肥法无偿教给乡邻,又领着父亲和几个关系好的村民,依图打造了一架小型改良水车,
安装在村边的小河渠上。起初,村民们还将信将疑。但当陈家的稻田长势明显优于别家,
那架水车又真真切切地节省了大量人力时,质疑便化为了信服与感激。
清河村的粮食产量在次年有了小幅但切实的提升,陈砚“善农事”的名声,
也悄然传到了乡绅乃至县衙户房小吏的耳中。第六章 声名渐起这年秋,
邻县爆发了小范围的时疫,有向清河村蔓延的趋势。村里人心惶惶,
连镇上的郎中都束手无策。陈砚记起系统曾奖励过一个医术入门的技能,虽不精深,
但包含了大量基础的防疫知识和常见病症的方剂。他当机立断,
凭借秀才身份和日渐增长的威望,组织村民清洁水源,焚烧病死禽畜,又根据病情,
开具了几副价格低廉、药材易得的防疫汤药,分发给村民。他做的很低调,
所有方剂都推说是从某本“孤本医书”上看来的,自己只是照方抓药。效果却出奇的好,
疫情在清河村被有效控制,并未扩散。此事经由里正上报,引起了钱塘县令周文海的注意。
周县令是务实派,正为治下民生焦头烂额,
闻听辖内竟有如此“通晓农事、兼怀仁心”的年轻秀才,顿时生了爱才之心。
周县令亲自召见了陈砚。面对一县父母官,陈砚不卑不亢,举止得体。谈及农事,
他将自己改良稻种、推广堆肥、改良水车的“经验”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数据详实;问及防疫,他则谦逊地表示只是侥幸从古籍中学得一二,不敢居功。
周县令越听越是惊喜,此子不仅务实能干,更难得的是心性沉稳,不骄不躁,
毫无少年得志的轻狂。他勉励了陈砚一番,并在其参加府试时,
特意写了封推荐信给府学教授。第七章 府试扬名有了县令的推荐,加上自身扎实的积累,
陈砚在府试中依旧保持着稳健的节奏。他并未追求文采飞扬,
而是延续了县试时朴实无华、言之有物的文风,尤其在策论中,结合自身实践,
对地方农桑、水利建设提出了数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放榜之日,陈砚高居榜眼。这一次,
他的名字真正进入了杭州府官场和士林的视野。按照惯例,新科秀才、尤其是成绩优异者,
需拜见座师即主考官、府学教授以及地方名流。在这些场合,陈砚依旧保持着低调。
他谨言慎行,多听少说,只在被问及农事等相关问题时,才会谨慎地发表一些见解,
却往往能切中要害,令人刮目相看。他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同科学子,其中不乏官宦子弟。
有人欣赏他的沉稳务实,主动结交;也有人暗地里讥讽他出身寒微,
只会谈论“泥巴里的学问”。对于这些,陈砚皆一笑置之,他的目标很明确:积累人脉,
但绝不轻易站队,一切以顺利通过乡试为核心。第八章 乡试中举三年苦读与积累,
陈砚在系统的辅助下,学问已然极为扎实。乡试考场设在省城,规模远非府试、县试可比。
号舍狭小,环境恶劣,对考生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陈砚心态平和,
凭借着“格物状态”带来的超强专注力,他无视了周遭的嘈杂与不适,沉着应考。
经义文章做得花团锦簇或许非他所长,但论及根基扎实、论述严谨,他自信不输于人。
最后的策论题目,恰好是关于“漕运与民生”,他结合前世见识与今生观察,
提出了“漕粮改折”部分税粮折银征收与“发展海运以补河运之不足”的大胆设想,
虽因涉及祖制而未敢深入,但其中蕴含的革新思维与务实精神,已让阅卷官眼前一亮。
桂榜放出,陈砚之名,赫然在列!虽非经魁,亦居中上游。举人!
这意味着他真正踏入了士大夫阶层的门槛,拥有了做官的资格!消息传回,清河村再次沸腾,
陈家更是门庭若市,连县尊周大人都派人送来了贺仪。第九章 初入漩涡按惯例,
新科举人需赴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资格复核”并等候铨选分配官职,更重要的是,
有机会结交京中官员,为未来的仕途铺路。陈砚辞别父母,
带着简单的行囊和为数不多的盘缠,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他心中早已规划好:若能得选一地县令或县丞,便可在任上实践自己的种田理念,造福一方,
同时积累政绩,稳步升迁。抵达京城,见识了帝都的繁华与喧嚣,
陈砚更加坚定了低调行事的原则。他租住在南城一处清静的小院,每日除了闭门读书,
便是拜访几位名声不显但学问扎实的同年或同乡前辈,绝不去攀附那些声势煊赫的权贵。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那篇关于漕运与民生的乡试策论,不知被谁抄录,
竟流传到了京城,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这其中,
便包括了当今太子的少师、吏部侍郎张文远。张侍郎是坚定的“实务派”,
对空谈性理的清流颇为不屑,反而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青睐有加。他读到陈砚的策论,
虽觉其观点有些“激进”,但其中透出的务实与远见,让他颇为欣赏。与此同时,
三皇子一派的某位清客,也在搜集各地举子信息时,注意到了陈砚。此人认为,
此子出身寒微,无根无基,若能在其未发迹时施以恩惠,或可培养成一颗有用的棋子。于是,
在陈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两封请柬几乎同时送到了他的住处。
一封来自太子少师、吏部侍郎张文远,邀他过府一叙,探讨经世济民之学。 另一封,
则来自三皇子府上的长史,语气客气,言称三殿下雅好文事,慕名相邀。
看着手中这两份烫金的请柬,陈砚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京城的水,太深。他只是个想安心种田、稳步升迁的小举人,根本不想,
也无力卷入这至高权力旋涡的边缘。然而,请柬已至,避而不见,恐怕会同时得罪两边。
陈砚站在窗前,望着京城灰蒙蒙的天空,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窗棂。“不急,
再看看。”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谨慎的光芒,“总要选一个……风险最小的应对之策。
”这潭浑水,他不想蹚,却已被命运的涟漪,轻轻推到了边缘。
第十章 婉拒与藏锋面对太子与三皇子两边递来的橄榄枝,
陈砚在租住的小院里沉思了整整一夜。系统赋予的“危机预警”能力,
此刻正发出微弱的、持续不断的警兆,提醒他这两条路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太子看似正统,
但地位并非稳如泰山,身边聚集的清流与实务派争斗不休;三皇子野心勃勃,手段凌厉,
依附者多为趋炎附势之辈,更容易成为弃子。更重要的是,他的初衷从未改变——种田,
安稳度日,最高理想是当个能实践抱负的地方官,而非在京城这潭浑水里搏杀。翌日,
他分别给两方回了信。给吏部侍郎张文远的回信,措辞恭敬,言辞恳切。
他先是对张侍郎的赏识表示受宠若惊,随后笔锋一转,谦称自己乃“山野鄙夫,才疏学浅,
于经世大道尚未窥得门径”,乡试策论不过是“书生妄言,纸上谈兵”,
实在不敢登堂入室与侍郎大人论学。最后表示自己“蒙皇恩得中举人,已属侥幸,
唯愿外放一隅,亲事农桑,体察民情,以报君恩于万一”,委婉地表达了不愿卷入朝堂纷争,
只求务实地方的意思。给三皇子府长史的回信则更加低调谦卑。他自称“草芥寒门,
粗通文墨”,能得皇子殿下垂青已是“三生有幸,惶恐无地”,但自己“资质鲁钝,
举止粗鄙,恐失仪于殿下驾前,反为不美”,故而“不敢奉召”,只求“潜心向学,
以待朝廷选用”。两封信,一个核心思想:拒绝站队,只想外放。此举看似同时得罪了两边,
实则留有余地。他对太子一方的拒绝,建立在“自知之明”和“务实地方”的基础上,
并未完全关闭未来可能由实务派官员引荐的通道;对三皇子一方的拒绝,
则用极度谦卑的姿态,让对方虽有不快,却也不好立刻对一个小小举人发作,
只觉此子怯懦不堪大用,暂时失去了兴趣。果然,张文远接到回信,虽觉可惜,
但也欣赏其“自知之明”与“务实之志”,对其印象反而更好了几分,觉得此子心性沉稳,
不慕虚华,是可造之材,将来或可于地方任上磨练后再行提拔。而三皇子那边,
长史将回信呈上,三皇子只瞥了一眼,便轻蔑地哼了一声:“无胆鼠辈,难成气候。
”随手将信笺丢在了一旁。陈砚成功地暂时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第十一章 风波暂息与农政初试拒绝了双方的招揽,陈砚更加深居简出,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即将到来的会试备考中。同时,他也利用在京城的便利,
通过系统查询和实地走访,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王朝的农业现状、赋税制度以及存在的积弊。
会试放榜,陈砚再次以稳健扎实的文风中式,位列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
这个名次不算顶尖,但也足够耀眼,尤其是在他毫无背景的情况下。
紧接着便是关乎前途的馆选庶吉士选拔与铨选分配官职。陈砚深知翰林院清贵,
是储相摇篮,但也是非之地。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馆选的机会,在吏部问策时,
再次明确表达了“愿效仿古之循吏,亲民地方,兴利除弊”的意愿。
或许是张文远暗中使了力,或许是他“务实农桑”的名声起了作用,最终,
陈砚被任命为京畿之地、顺天府下辖的宛平县知县!虽是“天子脚下”的“芝麻官”,
权贵多如牛毛,极难施展,但距离政治中心近,消息灵通,且若能在此地做出政绩,
也更容易上达天听。离京赴任前,陈砚特意去拜谢了张文远。张侍郎见他志在地方,
倒也欣慰,勉励他“勿忘初心,勤政爱民”。第十二章 宛平任上宛平县地处京畿,
勋贵田庄、皇庄林立,关系盘根错节,寻常知县往往束手束脚,难以作为。陈砚到任后,
却不急不躁,先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微服走访,深入了解县内民情、田亩分布、水利状况。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