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墨墨推书 > > 木与石的低语(苏晚陆时砚)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苏晚陆时砚全文阅读

木与石的低语(苏晚陆时砚)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苏晚陆时砚全文阅读

予光同行 著

言情小说完结

小说《木与石的低语》是知名作者“予光同行”的作品之一,内容围绕主角苏晚陆时砚展开。全文精彩片段: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小说简介】 苏晚是一位在古籍修复领域小有名气的匠人,她的生活像她修复的古籍一样,沉静而有底蕴,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手了一件来自顶尖建筑设计师陆时砚的家族旧物修复工作。陆时砚以凌厉的设计风格和疏离的性格闻名,他对家族旧物本无太多情感,却在与苏晚因修复细节不断碰撞的过程中,被她身上那种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温婉中暗藏的坚韧所吸引。苏晚也渐渐发现,这位看似冷漠的设计师,内心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柔软与对“家”的隐秘渴望。一个在时光里打捞记忆,一个在空间中构筑未来,他们的世界原本平行,却因一件旧物悄然交汇,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滋生出一段温暖而坚定的爱恋,共同面对来自事业、家族的重重考验,最终明白,最好的时光,是与彼此相守的每一刻。

主角:苏晚,陆时砚   更新:2025-10-22 16:19:1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苏晚在博物馆忙了两天,才将那批民国书信中最棘手的几封处理好。

分离粘连的纸张时,她几乎是屏住呼吸,用特制的溶剂一点点渗透,再用镊子轻轻拨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毁掉了珍贵的历史遗存。

托裱碎裂的边缘时,她更是选取了和原纸色泽、质地最接近的宣纸,用糨糊细细贴合,力求做到天衣无缝。

忙完博物馆的活计回到“拾光阁”,苏晚立刻继续处理陆时砚的那把红木算盘。

经过几天的修复,松动的算珠己经重新固定好,边框的裂痕也填补打磨完毕,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上漆。

她选用的是一种传统的木漆,颜色浅淡,能很好地融入红木原本的色泽,又能起到保护作用。

上漆需要极其耐心,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要均匀地涂抹在整个算盘表面,包括每一颗算珠的缝隙里。

苏晚用一支细小的毛笔,蘸取少量漆液,一点点地刷着,手腕悬空,保持着稳定的姿势,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傍晚时分,最后一遍漆终于刷完了。

苏晚将算盘放在通风的架子上,让它自然晾干。

看着这把重新变得完整光滑的红木算盘,她的心里涌起一股满足感。

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件工作,更像是让一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旧物,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周后,陆时砚准时来到了“拾光阁”。

苏晚将己经完全晾干的红木算盘从架子上取下来,放在柜台上。

经过修复的算盘,看起来比之前精致了许多,松动的算珠稳稳地嵌在框子里,边框的裂痕消失不见,整体色泽温润,红木特有的纹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透着一股沉静的古韵。

“陆先生,您看看,修复好了。”

苏晚说道。

陆时砚拿起算盘,入手沉甸甸的,触感光滑细腻。

他拨动了一下算珠,“噼里啪啦”的声音清脆悦耳,和他记忆中小时候听祖父打算盘的声音很像。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无论是算珠的固定,还是边框的修补,都做得天衣无缝,几乎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

“做得很好。”

陆时砚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这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

“谢谢。”

苏晚笑了笑,能得到认可,对她来说是最开心的事。

陆时砚将算盘放进原来的盒子里,盖上盖子。

他看着苏晚,忽然问道:“你好像很喜欢做这个?”

“嗯,算是吧。”

苏晚点点头,目光落在工作台那些待修复的旧物上,“我觉得每一件旧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修复它们,就像是在和过去对话,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陆时砚微微挑眉,他从未这样想过。

在他看来,旧物不过是过时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也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

但苏晚的话,让他心里产生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你这里,都是这些旧东西?”

他环顾了一下小店,问道。

“差不多吧,大多是古籍、旧器物之类的,也收一些有年代感的老物件。”

苏晚说,“有时候也会帮人修复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私人物品,比如旧照片、手写信什么的。”

陆时砚“嗯”了一声,没再追问。

他拿起盒子,准备离开。

“陆先生,等一下。”

苏晚忽然叫住他。

陆时砚停下脚步,回头看向她。

苏晚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小的锦袋,递给他:“这是修复时取下来的一些细小的木屑和磨损的算珠碎片,我觉得或许您会想留着,就收起来了。”

陆时砚看着那个精致的锦袋,愣了一下。

他从未想过,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微不足道的碎片,竟然会有人特意收起来。

这似乎是一件很没必要的事情,但不知为何,他的心里却涌上一股暖流。

他接过锦袋,入手很轻,却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温度。

“谢谢。”

他低声说道,这是他第一次对苏晚说谢谢。

“不客气。”

苏晚笑了笑。

陆时砚拿着盒子和锦袋,走出了“拾光阁”。

风铃再次响起,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家充满旧时光味道的小店,阳光落在门口的招牌上,“拾光阁”三个字显得格外温暖。

回到公司,陆时砚将红木算盘放在了办公室的书架上。

那个装着木屑和碎片的锦袋,他没有随手扔掉,而是放在了办公桌的抽屉里。

晚上加班到深夜,陆时砚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走到书架前。

月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落在那只红木算盘上,给它镀上了一层清冷的银辉。

他伸手拿起算盘,指尖摩挲着光滑的边框,忽然想起苏晚递给他锦袋时的样子,她的手指纤细,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递过来的动作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珍视。

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拿出那个锦袋。

锦袋的料子很柔软,上面绣着简单的云纹图案。

他轻轻打开,里面果然是一些细碎的红木屑和一小片磨损的算珠残片,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红棕色。

陆时砚捏起那片小小的残片,放在指尖捻了捻,木质的纹理粗糙中带着温润。

他忽然觉得,苏晚这个人,就像这红木算盘一样,初看沉静无波,细细品味,才发现内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腻与温度。

接下来的几天,陆时砚的生活依旧被设计图纸和会议填满,但不知为何,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拾光阁”里的那个身影。

想起她专注修复时的侧脸,想起她谈起旧物时眼里闪烁的光,甚至想起她店里那股混合着浆糊和旧木料的独特气味。

这天,他去博物馆和陈馆长讨论新展厅的设计方案,结束时己经过了午餐时间。

陈馆长热情地留他吃饭,他婉拒了,心里却莫名地想去“拾光阁”附近走走。

“拾光阁”所在的老街离博物馆不远,陆时砚没有开车,沿着街边慢慢走着。

老街两旁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偶尔有几株爬山虎从墙头上探出来,给古朴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

街上行人不多,大多是悠闲的老人和好奇的游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食物香气和草木的清新。

走到“拾光阁”门口时,陆时砚停下了脚步。

店里的风铃安静地挂着,透过木格窗,能看到苏晚正坐在工作台前,低头专注地做着什么。

阳光落在她身上,像一幅柔和的画。

他站在门口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推门走了进去。

“叮铃——”风铃的响声惊动了苏晚。

她抬起头,看到是陆时砚,有些惊讶:“陆先生?

您怎么来了?

是算盘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陆时砚摇摇头,目光扫过工作台,看到上面放着一本摊开的古籍,书页边缘有些残破,苏晚的手边放着糨糊和宣纸,“我刚好路过,进来看看。”

苏晚笑了笑:“原来是这样。

快请坐吧,我给您倒杯水。”

“不用麻烦了。”

陆时砚摆摆手,走到工作台旁,看着那本古籍,“在修复这个?”

“嗯,是一本清代的诗集,书页受潮有些粘连,边缘也破损了,得一点点拆开,再重新托裱。”

苏晚解释道,语气里带着对古籍的珍视。

陆时砚看着她指尖的动作,她正用一根细如发丝的竹针,小心翼翼地挑开粘连的书页。

那动作专注而轻柔,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做这个,会不会觉得枯燥?”

他忍不住问道。

修复这些旧物,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精细的动作,耐心稍有不足,就可能前功尽弃。

苏晚抬起头,眼里带着笑意:“刚开始学的时候确实觉得难,也觉得枯燥。

但后来慢慢就明白了,每一页纸、每一个字里,都藏着故事。

比如这本诗集,或许它的主人曾在某个月光下的夜晚,捧着它细细品读,或许它见证过一段难忘的情谊。

修复它,就像是在守护这些故事,让它们能继续流传下去,就不觉得枯燥了。”

陆时砚沉默了。

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想过“守护”这个词,在他的世界里,建筑是用来构筑未来的,是向前看的,而苏晚的世界,却在向后回望,在时光的尘埃里打捞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却在这一刻,奇异地在他心里达成了某种平衡。

“你好像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陆时砚看着窗外的老街,说道。

这里的节奏很慢,和他所处的快节奏世界完全不同。

“嗯,”苏晚点点头,眼神柔和,“这里很安静,能让人静下心来。

而且每天和这些旧物打交道,感觉很踏实。”

陆时砚“嗯”了一声,没再说话。

两人之间一时陷入了沉默,但这次的沉默,没有之前在博物馆时的尴尬,反而多了一种莫名的平和。

苏晚继续低头修复古籍,陆时砚则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阳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移动的光斑,空气中依旧是那股熟悉的味道。

陆时砚忽然觉得,这样的时光,似乎也不错。

过了一会儿,苏晚停下手中的活,看了看时间,对陆时砚说:“陆先生,快到饭点了,您要是不介意的话,就在附近吃点东西吧?

这条街上有家面馆,味道挺不错的。”

陆时砚愣了一下,他本没想过要在这里停留这么久,更没想过会被邀请一起吃饭。

但看着苏晚真诚的眼神,他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好。”

苏晚收拾了一下手边的工具,站起身:“那我们走吧。”

两人一起走出“拾光阁”,风铃再次响起。

老街的午后,阳光正好,空气中飘来面馆的香气。

陆时砚走在苏晚身边,看着她轻快的脚步,心里忽然觉得,这条他从未留意过的老街,似乎也变得生动起来。

面馆不大,只有几张桌子,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看到苏晚,热情地打招呼:“小晚,今天想吃点什么?”

“张叔,两碗阳春面,多加个荷包蛋。”

苏晚笑着说。

“好嘞!”

老板应着,转身去厨房忙活了。

陆时砚和苏晚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窗外是老街的街景,有孩子在追逐打闹,有老人在树下下棋,一派悠闲自在的景象。

“这家面馆开了很多年了,味道很地道,是小时候的味道。”

苏晚看着窗外,笑着对陆时砚说。

陆时砚点点头,他很少吃这种街边的小馆子,平时要么是公司食堂,要么是应酬的酒店。

但此刻坐在这样的小店里,听着周围嘈杂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他竟然觉得很放松。

很快,两碗阳春面端了上来。

雪白的面条,清澈的汤,上面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撒着少许葱花,香气扑鼻。

“快尝尝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苏晚拿起筷子,对陆时砚说。

陆时砚学着她的样子,拿起筷子,夹起一根面条送进嘴里。

面条爽滑劲道,汤的味道清淡却鲜美,带着一股淡淡的猪油香,简单却让人回味无穷。

“怎么样?

还不错吧?”

苏晚看着他,眼里带着期待。

陆时砚咽下嘴里的面条,点了点头:“嗯,很好吃。”

这是他第一次,在这样简单的食物里,尝到了“生活”的味道。

两人安静地吃着面,偶尔有一两句闲聊,大多是苏晚在说老街的趣事,陆时砚在听。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面上,暖洋洋的。

陆时砚看着对面苏晚吃得满足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他忽然觉得,或许偶尔放慢脚步,回头看看,也不是一件坏事。

而这个能让他放慢脚步的人,正坐在他的对面,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他习惯了冰冷线条的世界。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