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墨墨推书 > > 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陈屿林微最新全本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陈屿林微)

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陈屿林微最新全本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陈屿林微)

4980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主角陈屿林微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爆,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主角为林微,陈屿的年代小说《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由作家“4980”倾心创作,情节充满惊喜与悬念。本站无广告,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097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26 01:28:39。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梧桐影下的第三十封信

主角:陈屿,林微   更新:2025-10-26 03:09:4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林微第一次见到陈屿,是在1998年深秋的梧桐巷。

那天她抱着刚从旧书摊淘来的《唐诗宋词选》,沿着铺满金黄梧桐叶的青石板路往家走。

巷口的老槐树突然落下一串碎雪似的槐米,惊得她脚下一滑,怀里的书哗啦啦散了一地。

不等她蹲下身,一双沾着些许墨渍的白球鞋就停在散落的书页前,

紧接着是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小心翼翼地捡起那本封面微微卷边的《唐诗宋词选》。

“小心些,这书的装订线快松了。”少年的声音像浸过巷口老井的水,清冽又温和。

林微抬头时,正撞进他带着笑意的眼睛里——那是双很亮的眼睛,眼尾微微上挑,

笑起来时会弯成两道浅月,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

镜片后的目光落在她冻得发红的手指上,又迅速移开,转而帮她捡起其余散落的书。

他叫陈屿,是隔壁中学刚转来的复读生,随父母暂住在梧桐巷深处的老院里。

那天他们并肩走了一段路,青石板路上的梧桐叶被两人的脚步踩得沙沙作响。陈屿告诉林微,

他最喜欢王维的诗,尤其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让他想起老家后山的竹林。

林微则抱着重新摞好的书,小声说自己偏爱李清照,

觉得“梧桐更兼细雨”里藏着说不尽的温柔。走到巷口分岔路时,陈屿忽然停下脚步,

从帆布书包里掏出一支钢笔,在一张撕下来的作业本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

递给林微:“要是书的装订线松了,可以找我,我会修。”林微接过那张纸,

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尖,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迅速收回手。少年耳尖泛红,

挠了挠头说“再见”,转身走进深秋的阳光里,

蓝白相间的校服背影很快被梧桐叶的影子覆盖。林微捏着那张写着“陈屿”两个字的纸,

站在原地看了很久,直到巷口的风卷着一片梧桐叶落在她的肩头,

才发现自己的脸颊烫得厉害。从那天起,梧桐巷的晨雾与暮色里,多了两道并行的身影。

每天清晨,林微会提前十分钟出门,在巷口的豆浆摊前等陈屿。他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

手里攥着两个热乎的肉包,见到她时,会把其中一个递过来,说“张婶家的肉包,

今天多放了葱花”。两人沿着梧桐巷慢慢走,有时聊昨晚读的诗,有时说学校里的趣事,

偶尔也会沉默,只听着彼此的脚步声和巷子里的鸟鸣,就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陈屿的成绩很好,尤其数学和物理,常常是年级第一。林微的文科拔尖,但数学总拖后腿。

每当她对着习题册皱眉头时,陈屿就会把自己的笔记本递过来,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重点和解题思路,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这道题可以用辅助线,

你看,把这个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就简单多了。”他讲题时很有耐心,声音放得更轻,

手指在草稿纸上一步步演算,偶尔抬头看她是否听懂,眼神里满是认真。

林微也会帮陈屿整理语文笔记。他的作文总是偏理性,缺少些细腻的情感,

林微就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标注出适合用在什么场景,

再偷偷夹进他的语文书里。有一次,陈屿的作文得了全班最高分,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时,

林微听到里面用了她抄给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脸颊瞬间红透,

低头盯着自己的课本,嘴角却忍不住向上扬。他们之间的默契,像梧桐巷里的藤蔓,

悄无声息地生长。陈屿知道林微不爱吃香菜,每次帮她买豆浆时,

总会特意叮嘱张婶“不要香菜”;林微记得陈屿的钢笔快没墨了,就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

在文具店买了一瓶他常用的蓝黑墨水,悄悄放在他的书桌抽屉里。深秋的一个周末,

林微约陈屿去巷尾的旧书摊。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旧书,

从诗词集到小说,琳琅满目。林微在一堆旧书里翻到一本1985年版的《李清照词集》,

封面是淡雅的水墨荷花,书页间还夹着一张泛黄的书签。她惊喜地叫出声,陈屿凑过来一看,

笑着说:“这书跟你很配。”那天他们在旧书摊前待了一下午,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

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屿帮林微把那本《李清照词集》包上书皮,

又在书皮内侧写下“林微藏书”四个字,字迹遒劲又温柔。

林微则帮陈屿挑了一本《王维诗集》,扉页上有前人留下的批注,密密麻麻的,却很有见地。

离开旧书摊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子里亮起了昏黄的路灯。陈屿突然停下脚步,

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递给林微:“给你的,

算是……谢谢你一直帮我整理语文笔记。”林微打开牛皮纸,里面是一个手工制作的书签,

用的是梧桐巷里常见的梧桐叶,经过压制、干燥后,边缘被细心地打磨过,

上面用细笔写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旁边还画了一棵小小的松树。

“我试了很多片叶子,这片的形状最好看。”陈屿的声音有些紧张,眼神却紧紧盯着林微,

“要是你不喜欢……”“我很喜欢。”林微打断他,把书签紧紧攥在手里,

指尖能感受到梧桐叶的纹理和纸张的温度,“谢谢你,陈屿。”那天晚上,

林微把书签夹在新买的《李清照词集》里,翻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那一页,看着窗外的月光,一夜无眠。她知道,有些不一样的情愫,

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像巷子里的梧桐,不知不觉就长到了心头。冬天很快就来了,

梧桐巷被厚厚的白雪覆盖,青石板路变成了银白色,踩上去咯吱作响。林微的生日在腊月,

那天她特意穿了一件新的红色棉袄,在巷口等陈屿。他依旧背着书包,

手里却多了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生日快乐。”陈屿把盒子递给她,耳尖又红了,

“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就……随便买了点。”林微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钢笔,

笔身是淡蓝色的,上面刻着细小的花纹。她抬起头,正好对上陈屿的目光,

他眼神里的期待和紧张,让她的心跳瞬间加快。“我很喜欢,谢谢你。”她小声说,

把钢笔紧紧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冬日里最温暖的阳光。那天放学后,他们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沿着梧桐巷慢慢走。雪还在下,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肩膀上,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

陈屿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围巾,是灰色的,看起来很厚实。“你总说脖子冷,

这条围巾……你戴着应该合适。”他说着,小心翼翼地帮林微围上围巾,

手指偶尔碰到她的脖颈,带来一阵轻微的战栗。林微低着头,能闻到围巾上淡淡的肥皂味,

那是陈屿家里常用的肥皂味道。她抬起头,看着陈屿被雪染白的头发,

突然鼓起勇气说:“陈屿,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看后山的竹林好不好?

就像王维诗里写的那样。”陈屿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用力点头:“好,等春天来了,

我们就去。”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梧桐巷里的路灯晕开一圈圈暖黄的光,

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交织在一起,像是再也不会分开。然而,春天还没到,

变故就先来了。1999年春节过后,陈屿的父母突然决定,要带他回原籍参加高考。

这个消息是陈屿在一个傍晚告诉林微的,那天他们站在巷口的老槐树下,

春风已经带着些许暖意,却吹得林微心里发冷。“我爸妈说,原籍的录取分数线低一些,

对我考大学更有利。”陈屿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神里满是愧疚,“林微,对不起,

我不能陪你去看后山的竹林了。”林微看着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想说“不要走”,想说“我们还没一起看春天的梧桐叶”,可话到嘴边,

却变成了一句哽咽的“什么时候走”。“下周末。”陈屿的声音更低了,

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林微,“这是我整理的数学笔记,里面有很多解题技巧,

你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用。还有,我把常用的公式都抄在最后几页了。”林微接过笔记本,

指尖碰到封面,上面还留着陈屿的温度。她翻开第一页,看到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林微,

愿你笔下有繁花,心中有明月。——陈屿”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砸在笔记本的纸页上,

晕开一小片墨迹。陈屿慌了,伸手想帮她擦眼泪,却又在半空中停住,

最后只是笨拙地说:“别哭,我们还可以写信的。我会把我的地址写给你,

你一定要给我写信。”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沿着梧桐巷走,只是话少了很多。

他们不再聊诗,不再聊学校的趣事,只是沉默地走着,

仿佛想把这条巷子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棵梧桐树,都刻进心里。离别的那天,天还没亮,

林微就抱着那本《李清照词集》和陈屿送的笔记本,站在巷口等他。陈屿背着沉甸甸的行李,

在父母的催促下,一步步朝巷口走来。看到林微时,他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

塞进她手里:“这是我的地址,一定要给我写信。”“我会的。”林微用力点头,

眼泪又一次落了下来。陈屿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像是要把她的模样刻进心里,然后转身,

跟着父母慢慢走出巷口。他没有回头,林微知道,他是怕自己回头了,就再也舍不得走。

直到陈屿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的拐角,林微才缓缓打开那封信。信纸上的字迹依旧工整,

里面写着他的详细地址,还有一句话:“林微,梧桐巷的春天会来,我们也会再见。

”陈屿走后,梧桐巷的春天真的来了。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芽,

很快就长成了浓密的树叶,把整条巷子都笼罩在一片绿荫里。林微每天都会沿着梧桐巷走,

只是身边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少了递过来的热乎肉包,少了讲题时温和的声音。

她开始给陈屿写信。第一封信里,她写了梧桐巷的春天,写了巷口的豆浆摊,

写了张婶家的肉包还是那么好吃,只是少了葱花的味道。她还写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了进步,

多亏了他的笔记本。最后,她问他,老家的春天是不是也有很多梧桐树,

是不是也有像梧桐巷一样温柔的风。信寄出去后,林微每天都去巷口的邮局问,

有没有她的信。半个月后,她终于收到了陈屿的回信。信封上的字迹是她熟悉的工整,

里面的信纸写得满满当当。陈屿说,老家的春天有很多竹林,风吹过的时候,竹叶沙沙作响,

像极了他们在梧桐巷里听到的梧桐叶声。他还说,他把她送的《王维诗集》带在身边,

每天都会翻几页,看到“明月松间照”时,就会想起她。从那以后,

他们的信成了彼此最珍贵的慰藉。林微会在信里写学校的趣事,写自己读的诗,

写梧桐巷的四季变化;陈屿会在信里写自己的学习情况,写老家的风土人情,

写对梧桐巷的思念。他们的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炽热的表白,

只有最平淡的日常和最真诚的牵挂,却比任何情话都更让人安心。高考前的那段日子,

林微的压力很大,数学成绩总是不稳定。她在信里跟陈屿抱怨,说自己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

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他。陈屿很快就回信了,信里夹着一片压制好的竹叶,他说:“林微,

别害怕,你就像这片竹叶,看似柔弱,却有韧性。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等高考结束,我就回梧桐巷看你,我们一起去看后山的竹林。

”那片竹叶被林微夹在陈屿送的笔记本里,每当她做题累了、想放弃的时候,

就会拿出来看看,想起陈屿的鼓励,又重新充满了力量。1999年高考结束的那天,

林微走出考场,第一时间就跑到邮局,给陈屿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考得还不错,

问他什么时候回梧桐巷。然而,这封信寄出去后,却石沉大海。林微每天都去邮局问,

却再也没有收到陈屿的回信。她按照信上的地址,又写了几封信,可依旧没有任何回音。

她开始慌了,担心陈屿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担心他是不是不想再跟自己联系了。整个夏天,

林微都在焦虑和等待中度过。她沿着梧桐巷走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巷口的梧桐叶从嫩绿变成深绿,又从深绿开始泛黄,却始终没有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九月,林微收到了南方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是她和陈屿曾经一起憧憬过的城市。

收拾行李的时候,她把陈屿送的笔记本、钢笔、书签,还有那片竹叶,

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她想,也许到了南方,她能找到陈屿,能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学的生活很忙碌,林微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四处打听陈屿的消息。

她按照信上的地址写过信,也打过电话,可地址早已物是人非,电话也成了空号。

她甚至去了陈屿老家所在的城市,沿着他信里描述的地方找了一遍,却没有任何收获。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屿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林微把那些信和笔记本珍藏在箱子底部,偶尔拿出来翻看,看着信纸上熟悉的字迹,

心里依旧会泛起一阵酸楚。她不知道陈屿为什么突然不回信,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